-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依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 ·下一篇文章:如何突击申论作文(如何提升申论大作文水平)
慢就业的现象(慢就业的现象怎么看议论文)
【给定材料】
大学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没准备进一步攻读学位,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如今有很多90后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 92.1%,除去部分毕业生还要继续深造外,其中许多就属于“慢就业”的范畴。这尚且是2014年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就目前态势看,“慢就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多一点。
调查显示: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评论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有34.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倒退现象;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置评。
在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有37.7%认为这是社会多样性的典型体现;34.9%认为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表现;33.7%认 为是年轻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32.2%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的成熟,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从业者。以后依次为,经济发展造就了“慢就 业”的基础;
就业方式多样化,比如“短期就业”者会逐步增加;“慢就业”是“慢生活”的体现等。
受访者张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认为‘慢就业’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寻 找自己合适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啊。”受访者陈小姐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想学学媒体介绍过的国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 界。不过,我也不是光靠父母养着,我可以边行走,边打临工。穷游。哪天心灵想安顿了,就好好工作吧。”
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受访者占到了34.0%,在这些受访者中,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41.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娇生惯养,成熟得晚,畏惧就业;35.6%的受访者直言,“慢就业”就是“啃老”。以后依次为,花小力气,赚大钱的投机心理的表 现;以追求个性的理由,掩饰不劳而获的心态;纯粹的“食利者”(靠上辈财产产生的收益生活的人)开始出现等。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支持和反对“慢就业”现象各自的理由。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150字。
更多申论真题
更多申论模拟题
【中公参考答案】
支持的理由: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年青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化的表现,同事还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有利于高校就业的多样化
反对的理由:这是社会倒退的表现,慢就业的年轻人是缺乏责任心、畏惧就业的表现,是投资心理和不劳而获心理在作祟,其实质就是“啃老”。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分论点扩充模板(申论作文扩句技巧) 作者:admin
申发论述能力,即广大考生一致认为很难的申论大作文书写。不论是国考和省考,这都是无法跨过的一道坎,而大作文除去整体的确定立意之外,大多考生更关注如何填充有效丰富的内容。今天给大家带来妙招一式,为考生上岸助力。一、基本了解大作文除去开头和
第2篇 无障碍地图是什么(无障碍出行地图) 作者:admin
关爱残障人士出行,是全社会的责任。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妨也将残障人士的出行考虑进来。残联可以收集残障人士出行需求,住建部门掌握无障碍设施全面信息,互联网公司有技术,唯有多方联动才能事半功倍。对残障人士的关怀程度,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但在5月16日第31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不少饱受出行之苦的残障人士反映,大街上的无障
第3篇 三段论的试题(三段论例题公务员) 作者:admin
在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华图教育为各位考生更好地备战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为大家以真题为例,进行解读。三段论包含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其中两个前提中提及3个概念,其中一个为出现了两次
第4篇 关于改革开放问题(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 作者:admin
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职测备考知识及备考技巧,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水平,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
第5篇 旅游打假人(打假人士) 作者:admin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面试热点问题,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面试水平,顺利进军事业单位面试考试。【材料】游客卧底式打假,旅游不看风景,只收集旅行社违规证据,事后向旅游部门投诉拿赔偿……近期,沈阳出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