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07年深圳边检13日面试真题及答案(2007年深圳边检13日面试真题视频)
- ·下一篇文章:申论写作语言(申论官方语言语句素材)
行测数字推理八大解题方法(公考行测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作为考生普遍难以拿分的考察部分,往往会被考生轻易的放弃掉,今年通过审核的考生达到105万,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分往往就能改变考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告诉大家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让您轻松拿分。
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考生的主要任务不是看自己做了多少道题,而是熟悉各种题型,明晰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提升应试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便捷有效的解题技巧应该是重中之重。
(一)“三步走”法
总的来说,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归纳为常用、好记、易学而又有效的 “三步走”:
第一步,在数列本身找规律
通过分析数列中所给数字的多少,根据数字大小变化的趋势,分析数列是不是常用的数列,如加法数列、减法数列、乘法数列、除法数列、分数数列、小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开方数列、偶数数列、奇数数列、质数数列、合数数列、排序数列、摆动数列,或者是复合数列、混合数列、隔项数列、分组数列等稍微复杂的数列形式。为了解题方便,可以借助于题后答案所提供的信息,或是数列本身的变化趋势,初步确定是哪一种数列,然后调整思路进行解题。具体方法如下:
(1)先考察前面相邻的两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在大脑中假设出一种符合这个数字关系的规律,如将相邻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相乘或相除之后,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应用到下一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上,如果得到验证,就说明假设的规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直接推出答案;如果假设被否定,就马上改变思路,提出另一种数量规律的假设。另外,有时从后往前推,或者“中间开花”向两边推也是较为有效的。
(2)观察数列特点,如果数列所给数字比较多,数列比较长,超过5个或6个,就要考虑本数考试,大网站收集列是不是隔项数列、分组数列、多层级数列或常规数列的变式。如果奇数项和偶数项有规律地交替排列,则该数列是隔项数列;如果不具备这个规律,就可以在分析数列本身特点的基础上,三个数或四个数一组地分开,就能发现该数列是不是分组数列了。如果是,那么按照隔项数列或分组数列的各自规律来解答。
(3)如果不是隔项数列或分组数列,那么从数字的相邻关系入手,看数列中相邻数字在加减乘除后符合上述的哪种规律,然后寻求答案。
根据这种思路,一般的数字推理题都能够得到解答。如果有的试题用尽上述办法都没有找到解题的思路,而数列本身似乎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那么,就可以换用“第二步”。
第二步,求数列中相邻各数之间的差值
求数列中相邻各数之间的差值,采用层层剥茧的办法,逐级往下推,在逐级下推的差值中,一般情况下,经过几个层次的推导,都会找到数列内含的规律的,然后经过逐层回归,就可以很快求出空格所要的数字,使数列保持完整。根据笔者多年教学以及在各种培训班上授课的经验,一般的数字推理题,在第一步解决不了的话,在第二步运用层级推导的办法(实为多层级数列,属于复合数列中的一种)都可以解题。但是也有个别比较“刁钻”的试题,运用上述两种办法都解决不了的,就得用第三步了。
第三步,回到数列本身根据推算找规律
这次回到数列本身推导时,不能用惯常的思维和普通的数列知识了,而要换一种思路——看数列的后面项是不是它相邻的前几项的和(或差),或是前几项的和(或差)加上(减去)一个常数或一个简单的数列构成的。这样的数列常见于加减复合数列、加减乘除复合(摆动)数列,难度比较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多做几道题、多总结,熟悉了其组合方式或内在的规律,此类数字推理题就不难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难,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才能得到答案。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先跳过去做其他较容易的题目,等有时间时再返回来解答这些难题。这不但节省了时间,保证了简单题目的得分率,而且解简单试题时的某些思路、技巧、方法会对难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有时一道题之所以解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无法变换角度进行思考。此时,与其“卡”死在这里,不如抛开这道题先做别的题。做这些难题时,可以利用“试错法”。很多数字推理题不太可能一眼就看出规律、找到答案,而是要经过两三次的尝试,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最后找到正确的规律。
(二)“凑数字、找规律”法
一般而言,再难得数列运用上述方法都可以推导出结果的。但是近几年,不管是中央国家公务员的考试,还是地方性公务员的考试体(尤其是各省级的试题),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偏题、怪题,运用上述方法还不容易直接解题,甚至出现没法下手解题的情况,有的考生就采取了“放弃”,实不足取。这里再介绍一种非常有用的解题方法,可以说对所有的难题、偏题、怪题都有用,那就是“凑数字,找规律”。这里凑的数字的来源一是数列本身,即数列中的原数字(即通过数列中相邻的数字的计算,查找数列中各数之间隐含的计算法则,而这个计(运)算法则就是所要找的规律),二是数列中每一项的序数,即每一项在数列中的第1、2、3、4、5……项的项数(这是第一步走不通时,就想到将数列的每一项所在的顺序数与数列中的苏子对应起来进行计算,往往可以很顺当地找到规律的)。
1.利用数列中的原数“凑数字,找规律”
为了让考生掌握“凑数字、找规律”的这一方法,这里以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5道数字推理题为例,作一讲解、演示:
〖例1〗157,65,27,11,5,( ) [2008年国考第41题]
A. 4 B.3 C.2 D.1
【解析】分析本题所给数列发现,这是一组呈现逐步递减趋势,而且递减的趋势越来越和缓的数列;更为要命的是这一组数字没有任何明显的规律,根本不是常规的平方、立方、减法等数列及其变式,一下子找不到思路,对此类试题,就可以考虑采用“凑数字,找规律”的思路求解。
根据上面总的提示及思路,要“凑”的数字首先在数列本身去找,要“找”的规律就是数字之间运算的法则。而要运算则最少必须有三个数字,那么可以尝试着对相邻的三个数字运用“凑”的方法进行计算。那就是说前三个数字157、65、27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或者说65和27经过什么样的计算能得到157呢?(当然思考157和65之间经过什么样的运算能得到27、或157和27之间经过什么样的运算能得到65也可行,但是那样的话肯定要经过减法等运算,一是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二是容易出错,一般人运用加法、乘法计算时要比运用减法、除法快捷得多,而且不容易出错,那么在这里再给考生一句话,那就是在解数字推理,乃至于数学运算和资料分析题时必须把握一个原则:“能加就不减,能乘就不除”,即能用加法计算的尽量用加法计算,而不要用减法去运算;能用乘法考,试大网站收集的就尽量用乘法,而不用除法运算)如果能想到这一点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稍稍推算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这样的运算65×2+27=157。那么再往后推一下,看第2、3、4个数字之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演算一下发现第二组数字65、27和11之间也有同样的规律,即27×2+11=65。那么再用第三组数字验证一下是不是该数列都有这样的规律,如果第三组也有的话,那么这个运算法则就是本数列的规律了。经过推算发现第三组数字27、11和5也有同样的运算法则,即11×2+5=27,那么本数列的规律是:第一个数等于相邻的后一个数的2倍再加上第三个数。那么所求的未知数为11-5×2=1,选D。(这里以2008年国考的第41提为例向考生详细介绍了“凑数字、找规律”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讲述得比较详细甚至繁琐,下面各题主要是对这一方法的强化,就简化介绍思路了。)
[1][2]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提出对策的技巧和方法(申论提出对策怎么写) 作者:admin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文字表达、文体运用的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
第2篇 行测言语理解高分心得(行测言语阅读与理解) 作者:admin
临近考试,各位考生的情绪越来越焦虑,对“技巧”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带着各位考生,梳理一下在考前一周必须掌握的行测言语理解备考策略。一、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敏感言语理解的题目题干多是“长篇大论”,这让很多考生望而却步。但其实在阅读中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各位考生能培养出阅读兴趣与阅读敏感,也能快速而准确的应对言语理解的题目。首先,保证每日半小时阅读。刚开始阅读时会枯燥、无聊又痛
第3篇 望闻问切中的脉指的是(望闻问切的脉是什么脉) 作者:admin
在行测当中,言语理解中的逻辑填空对于各位考生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能拿到分,但是拿不到高分,刷了很多的的题目,好像提高也没有很明显。那么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来谈一下逻辑填空,谈一谈这部分题目如何去提高准
第4篇 兰州公务员补贴(兰州 公务员) 作者:admin
报名时间:2007年9月1日至3日报名地点: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5楼本报讯(记者朱婕)8月23日,记者从兰州市人事局获悉,今年,兰州市将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副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268名。本次报名时间是2007年9月1日至3日,共3天,每天报名时间9:00至17:00。报名地点在南关什字民安大厦B塔5楼中国兰州工程技术人才市场。2007年l0月10日至12日,由本人
第5篇 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招聘公告(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招考公告) 作者:admin
陕西省2018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第一部分报考政策1.准备报名应注意什么?报考人员应仔细阅读《招考公告》和《报考指南》等内容,熟悉公务员招考的相关政策。对需要填写的每一项内容都要认真填报。网上报名时须凭考生本人有效身份证(二代身份证或有效期内的临时身份证,下同)注册。报名时,所提交有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