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你是我的必须是我的说说(你是我的必须是我的小说)
- ·下一篇文章:国以民为本 社稷亦为民而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是什么意思)
事业单位 数字推理(事业单位数字推理技巧口诀)
在事业单位备考到来之季,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行测考试,特意准备了2016年行测答题技巧《2016事业单位数字推理知多少》,助力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行测考试。
事业单位由于考试知识面比较广,所以复习难度比较大,那如何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呢?那就是熟悉每一个考点,其中数字推理就是事业单位考试比较青睐的考点。那数字推理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具体的考法呢?接下来就由中公教育考试专家为大家讲解这部分知识。
所谓数字推理,就是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至少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项中选出自己认为最为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白项。解答数字推理题时,考生的反应不仅要快,而且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数字推理规律主要有:逐差法、逐商法、加和法、拆分法等。今天我们重点讲解前两种方法:逐差法和逐商法。
方法一、逐差法
逐差法是指对原数列相邻两项逐级做差,进而推出数列规律的方法。对于数列特征明显
单调,倍数关系不明显的数列,应当优先采用逐差法。
【真题再现】2,5,8,11,14,( )
A.15 B.16 C.17 D.18
【答案】C。解析:数列特征明显单调且倍数关系不明显,优先采用逐差法。发现前后项之间差为3,所以选项为14+3=17,选C。
【真题再现】2,17,29,38,44,( )
A. 45 B. 46 C. 47 D. 48
【答案】C。解析:数列特征明显单调且倍数关系不明显,优先采用逐差法。发现前后项之间的差为15,12,9,6,所以下一个数字为3(新得到的数列之间的差为3),所以选项为44+3=47,选C。
方法二、逐商法
逐商法是指原数列相邻两项逐级做商,进而推出数列规律的方法。对于单调性明显,倍
数关系明显或者增幅较大的数列,应当优先采用逐商法。
【真题再现】1,3,12,,60,360,( )
A.1080 B.2160 C.2165 D.2520
【答案】D。解析:数列特征明显单调且倍数关系明显,优先采用逐商法。发现后项与前项之间的商分别为3,4,5,6,所以下一个商为7,即选项为360*7=2520,选D。
中公专家点评:对于事业单位的任何一个高频考点,我们都要做到应用环境的准确掌握,正如逐差法和逐商法一样,一个是单调倍数不明显,一个是单调倍数明显,这就是二者的应用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判断依据。
相关文章:
第1篇 公务员面试用播音腔(有声阅读招聘)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人有听书习惯,数字化阅读中,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很多知识付费平台集中推出一批大师级课程,这些在各自学科深耕细作的学者,通过在线音频,把更多专业知识讲给大众听。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
第2篇 公考三类人员指的哪三类(公务员三类人员考试是什么) 作者:admin
近年来,各省、市组织部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加强对乡镇干部的选育用留管理,逐步在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当中选取优秀人员到乡镇(街道)担任领导班子,参与基层管理。那么这三类人员如何备考呢?依据基层现状,公考资讯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一是知党史国情考情。党史国情,考试中多有涉及,这些是基础知识,作为每一个准公务员都应该有这些积累。备考可以从党员“两学一做”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要看形象吗(公务员面试看脸吗) 作者:admin
公务员面试究竟考什么?事实上,考官衡量考生面试的表现有一定尺度,但这个尺度绝非外面所传的“套路”和网上流传的所谓“标准答案”。面试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面试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而只有答案的标准。外界普遍传授的所谓“套路”和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表面上是给
第4篇 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招聘网(安徽省公务员考试2021年报名官网) 作者:admin
安徽省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一、关于报考条件1.哪些人员可以报考?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安徽省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以下简称《招考公告》)和本指南中规定的报考条件以及招考职位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均可报考。2.哪些人员可以报考面向“应届毕业生”职位?(1)纳入国家统招计划、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持
第5篇 2018年福建公务员行测(2018年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作者:admin
中公教育专家在充分研究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基础上,将分五部分为大家逐一讲解,希望对广大备考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真题特点2017年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题量为40题,考查题型包括逻辑填空、阅读理解和语句表达。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