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公务员面试突发事件真题及答案(公务员面试突发事件万能模板)
- ·下一篇文章:事业单位观点类面试真题(事业单位面试观点类答题技巧)
2013年下半年四川公务员行测答案(2013年下半年四川省考行测)
2013年上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结束,很多考生已开始关注下半年四川公务员招考的最新信息。目前,下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确定将于2013年9月20日至9月27日期间进行报名,四川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sichuan/)也根据历年四川公务员考试情况整理了部分习题,供考生参考,考生在结合《四川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时可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有序练习,同时也可按照备考教材中赠送的“行测知识树”体系结构挂图进行分步骤的复习。
1、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以下不属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的是()。
A.青花
B.白瓷
C.玲珑
D.粉彩
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3、下列科技成就中不属于宋朝时期的()。
A.制成罗盘针用于航海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
D.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左传》既长于记事,又长于记言
B.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的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水浒传》
C.《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生活的道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D.《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2、D【解析】:本题中出现三个判定历史年代的符号,5000年前玉面人为母系氏族时期,青铜方鼎在商朝至汉代,小篆则在秦朝才有。本题推测历史年代应按最迟的下限而不是最早的上限来判定。秦朝的墓葬出现5000年前的文物,应理解为秦朝人将其3000年前的文物作为古董陪葬。
3、D【解析】:两宋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完善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唐代的僧一行在世界上最早实测子午线的长度,故本题答案为D。
4、B【解析】:首先根据题干中的“当时”排除东晋的王羲之,然后我们理解诗句可以得出这位书法家的性格豪放不羁,最符合这一特点的当属草书大家张旭。颜真卿本身就是王公(鲁郡公),柳公权官至太子师,都不可能“脱帽露顶王公前”。
5、A。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