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统计局考题(统计局国考难进吗)
- ·下一篇文章:事业单位考试事件排序解题思路是什么(事业单位考试事件排序解题思路怎么写)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有重大发展机会(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需求点)
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答题水平,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特别推荐热点解读:用文化创意营造消费惊喜。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因为疫情,今年端午节,文博单位线下活动锐减,一波借助传统节日的文创“通告”涌现:常规点儿的,卖粽子、香囊和五彩绳;创意点儿的,卖粽子形状耳环……文创产品争“奇”斗艳,有叫好,也有吐槽。不少市民表示,文创需要创新,但希望文创开发者能珍重文化家底儿,避免简单蹭热度,更不要“滥用”。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部分文创产业中所谓的“颠覆”、要“突破”,实际上却是恶搞、炒作,虽然短期内吸引眼球,但伤害了消费者的信心,动摇了根本,贻害无穷。相关文博单位及文创产品须恪守初心,好文创产品质量关及文化关。
[综合分析]
文创产品“争奇斗艳”自然是好事,一方面可以让文博单位的藏品“活”起来,进而增加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无论是新故事包装老产品,还是借助老物件发展新产品,只要故事讲得精,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也会买账。可以说,文创搭车端午节,推出各色产品,也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不过,如果创意不在,惊喜何来?单纯“博眼球”“引流量”的产品只是借着文创的壳,却丢掉了文化的内核,很快就会被淘汰。相似的书签、笔筒或是古风彩妆,各地文化场馆的产品放在一起,根本难以区分。许多文创产品开发者看爆款产品风生水起,便忽略自身的馆藏资源、经营环境等条件,盲目跟风做同质化产品,不仅丢掉了自身特色,也难以形成口碑。商家打着端午节、文博旗号卖起了阿胶糕花胶银耳汤、养生粥,借着端午节卖体检套餐等,这样的“贴牌卖怪货”的做法,会反噬‘文化’本身。”
许多博物馆、展览馆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富矿,开发者应当从自己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出发,研究市场,找到原创的应用方式,真正做出招牌产品,让人看到就想起它专属的文化味道。
[参考对策]
文创搭车端午节,好事更须办好。文创要尊重文化,更或言之,文创唯有守正创新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毕竟,从根本上来讲,文创终归是文化加创意的表现,不能只注重新奇特,而忽视其本应有的“文化味儿”。否则,市场难买账不说,更有可能毁掉了自身的名声。
更进一步来讲,文明单位追求经济效益,但也不能忽视自身所应担负的社会使命。即使基于市场需求推出各式文创产品,也应认识到这些文创当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更何况,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教育的职能,办什么展览,挑选什么文物,怎么写展品说明,都体现着一种价值判断,文创产品的推出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为文创产业出台细则,划定红线。当前的文创开发并没有“文化把关人”,而各家单位的情况不同,所以上市的产品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此,相关部门当对此重视起来,而不能任由文博单位自由发挥。比如,制定一些更细化的标准,甚至为文创产品划个“文化合格线”,确有必要且迫在眉睫。
参考资料:
光明网:文创搭车端午节别走入极端 杨玉龙
人民日报:用文化创意营造消费惊喜 刘静文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