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申论写作:(热点评论)一百零三
- ·下一篇文章:申论写作:(热点评论)一百零一
申论写作:(热点评论)一百零二
从“公务员热”看政策“钱币规律”
摘要:有媒体记者发来了访谈提纲,内容是:“公务员热”反映出我国社会哪些问题?
■第一专栏
◎唐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有媒体记者发来了访谈提纲,内容是:“公务员热”反映出我国社会哪些问题?如何才能尽快给“公务员热”降温?随后,记者还附上了一些预设的观点,譬如:资源向政府集中,政府权力过大,腐败机会多、成本小,等等。看着这份访问提纲,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难道如今想考公务员的大学生,都是奔这些去的吗?然而,平心而论,记者的预设又确实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的,看来人民大众与公务员群体之间已经隔阂颇深。“我们老百姓,你们公务员”,这样的楚河汉界,表达了民众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不认可和逆反心理。
虽然我对仕途不感兴趣,但从不反对我的学生考公务员。甚至有的学生一手拿到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手拿到公务员的录用通知书,面临两难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当公务员。因为当了公务员还可以争取在职读研,而放弃了就意味着读研毕业后还得面临找工作这一关。
对于如今想考公务员的学生,我的观察和理解,至少在报名“考公”时,他们恐怕并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或曰“雄图大略”。这种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博彩式”的应聘机会,哪里由得他们胡思乱想。他们之所以选择“考公”,一个最基本的想法是图个安稳,亦即抱个“铁饭碗”,因而将“公务员热”污名化其实没有必要。
如今在中国,除了公务员,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我称之为“全员临时工化”,其特征是大部分人的就业前景已经或者正在变得不可预期。对于90后,这样的就业态势对他们而言又是与生俱来的了。
现在大家都说中国社会很浮躁,一般的看法,差不多都认为是钱惹的祸,其实未必尽然。我倒是认为,追究中国人的浮躁心态的致因,最大的影响因素应该是个人对自己以及家庭的发展前景不可预期。话说回来,趋利避害本是人的本能,在这样的社会脉络中,公务员以其工作以及福利的稳定性,使大学生趋之若鹜,这样的社会心态可以理解,不必苛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就业的历史,公务员岗位其实并非从来都是这么吃香。以前温州人讲笑话,家长教育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只好去当公务员。”在温州的制造业蒸蒸日上,大大小小的企业家都不必“跑路”的时候,人们居然是如此挖苦公务员。在珠三角,人们没有那么偏激,但也曾一度流行“一家两制”。老公老婆,一个去做生意或当公司白领,另一个去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体制内、体制外的好处都能得到,可谓左右逢源。这两个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当时在就业方面给了人们两种选择:如果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经济上得过且过,就可以选择去谋一个体制内的职位;如果钟情于“大发”而且敢于冒险,在经济上有点野心,就选择到体制外凭自己的本事大干一场。
后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有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接着就开始大规模下岗分流,其结果是导致一线工人的“农民工化”、“临时工化”。虽说后来专门出台《劳动合同法》庄严地作出了有关签订长期合同的法律规定,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资本的抵制,至今前景依然不甚明朗。再往后,1997年刮起了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更大的是10年后的世界金融危机,公司白领的职位也开始不稳定了。公司企业大把大把地裁员,狠得令人心寒。再往后,事业单位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给社会政策杜撰了个“钱币定律”,取的是欧洲人常说的“所有的钱币都有不同的两面”的意思。这个定律要表达的政策含义是,所有的政策都像钱币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这就像在医疗过程中用药一样,在用药品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一定会对服药者的身体产生负作用。再者,在某一时刻出台的政策,是按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根据利大于弊的选择作出的决策。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经济大背景也在变化,利和弊的量变会促使利益格局发生逆转,这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查研究,重新决策。而在政府运用某项政策摆脱了困境后,是有责任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的。
中国目前有公务员600万-700万人,还有享受“参公”待遇的事业编制人员500万-600万人,加起来是1100万-1300万人,(并非坊间传说的26∶1,大概是100∶1)。其中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虽然工作稳定有保障,但实际上工资并不高,工作很辛苦,承受的压力很大,手上也没有什么权力。因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篙子打翻一船人,其实也是不公平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今中国行政机关这锅“汤”里,掉进去的老鼠屎可能不少。于是我们紧着往外捞,而且时时将打捞的战果公之于众。但根据这些年的经验,一时之间恐怕难以捞尽。虽然这锅“汤”绝大部分看起来还是清清亮亮,但知道底细的人都会觉得不对劲……以此比喻如今公务员群体在中国的境遇,不知是否恰当?
回到“全员临时工化”的话题上。据说作出这样的政策抉择,是出于管理起来比较方便的考虑———不听话,走人!———就这么简单。但是,研究表明:这样的选择通常会影响到就业者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所以,频繁跳槽也已成了中国职场的一大特色。推而广之,如果“全员临时工化”得以实现,那可能考验的就是所有的人对国家的忠诚度了。
把“钱币”竖起来,让它快速旋转,在它没有倒下来之前,让我们再好好想一想,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检察官"颜廷民 作者:钱洲青
在与颜廷民的交谈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经过反贪工作历练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机敏、利落、沉稳、务实。从检二十年,他的履历清晰而简单:书记员,助检员,公诉处长,反贪处长、局长,基层院检察长。谈到为什么每个岗位上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颜廷民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为人要有情有义,做事要有胆有识,工作要有勇有谋。记者:有人说你是“草根”检察长,你对此如何评价?颜廷民:我认为这是对我的肯定。我生长在林区,林场的那些活儿我都不陌生,我的父母都是林场工人,现在还生活在乡下。我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群众,对他们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
第2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8号) 作者:邱良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之后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退休待遇差距较大,这已撕裂社会公平,甚至造成了阶层冲突。诚如马凯副总理所称,“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公平性不足”。如今双轨并成一轨,是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熨帖,也将助推社会公平。叫好之余,也不妨前瞻性地审视可能形成的新问题。其一,改革前,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
第3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9号) 作者:邱夫北
经济疲软冲击欧洲养老金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当前的改革措施存在风险,整套体系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阶段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常被视为一套成熟而且相对历史悠久的社会保护体系,但由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套养老金体系正在遭遇严峻挑战。欧洲养老金体系的经验是什么,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可能会对欧洲以外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有所启发。公共养老金体系是国家福利体系的一部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它可分为普惠型和
第4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11-20号) 作者:邱燕燕
爱好成官员“溃决点”,如何划定爱好“红线”?领导干部总“才华横溢”?落马官员爱好盘点爱摄影代表人物:秦玉海9月21日晚,中央纪委发布消息称,河南省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秦玉海,其宣传河南风光的摄影作品《水墨云台》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他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名誉主席……摄影作品屡获大奖,先后出版《焦作山水》《云台山风光》《五大连池印象》《真水无香》等摄影作品
第5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21-31号) 作者:邱思思
半月评论: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