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本专科招生总数超过8000万人,高考,改变了这8000多万人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高考故事,而每一个高考故事的背后,映射着时代变迁。
从恢复高考后到2013年,有60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他们每个人的汗水和智慧汇聚在一起,改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所有的这些改变,最初起始于1977年的那一场考试。也许,高考前的通宵复习,曾折磨得你难以承受,也许,最终的放榜结果,不可能人人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相对权威和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30多年来,不断完善的高考制度,以及其背后的一整套考试招生体系,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正在被逐渐拓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也已经被打破。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将更加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今天,2015年全国高考开考,942万考生步入考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每十万人口中,只有615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那一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在后来的30多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现在,他们陆续到了退休的年纪。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每十万人口中,有8930人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是1982年的14.5倍,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那一年的毕业生,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本专科招生总数超过8000万人,高考,改变了这8000多万人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高考故事,而每一个高考故事的背后,映射着时代变迁。
高考意味着“回城”

时间:1977年至1979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27.3万,40.2万,27.5万
参考者:吴滨,福建人,现为福建省某机关干部
关键词:恢复高考

再过几个月,吴滨就要退休了。“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的吴滨,是机关里的处级干部,而他高考前工作的单位,早已倒闭。
1969年,吴滨随着父母下放到了福建闽西山区,高中毕业后,他只能去当知青。1976年,他到了当地一家部队建制的机械企业当工人,企业里有3000多名职工。“住草棚,屋顶上铺着毛毡,企业离市区几十公里,生活、娱乐设施都极差。”
吴滨以为,自己可能一辈子就在这里了,他凭着文笔,成了厂里的通讯员。虽然做梦都想上大学,但也只能拿起书自己看看。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工厂里“炸开了锅”,“从得到消息到高考不到半年时间,当时连课本都借不到!”吴滨说。他的父母已经调回福州,到处托人找复习资料,最终通过上海的亲戚才买到了一套。“在当时千金难求呀!”
“白天要上班,晚上点着煤油灯,没看几页书,上下眼皮就打架。准备考试的人很多,有的上半夜复习,有的下半夜,刚好资料可以一起用。”吴滨说。山区蚊子多,他们把脚泡在水桶里,不仅防蚊子,还能清醒提神。“工资只有18元,扣完伙食费,其余全部用于文具和营养品。”
第一年,一心想当科学家的吴滨报的是理科,分数上线了,还参加了体检,但最终落榜。第二年,吴滨更加勤奋,“连最喜欢看的电影都不看,除去上班,所有的时间我都不轻易放过。”结果连分数线都没有达到,
1979年,高考形势大变,过去以“老三届”为主的考生队伍,变成以应届生为主,招生人数也减少了13万。“我们跟应届生比,基础差太多。”吴滨改考文科,如愿考上,并成了全厂的文科状元。
“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吴滨说,当年他所在的企业早已倒闭,没有高考,现在的命运可想而知。“高考还是一种‘精神’,让我明白,人生要有目标,同时还要有毅力,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高考意味着“吃商品粮”

时间:1982年、1983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31.5万,39.1万
高考人:李建功,河南人,职业教育学校校长
关键词:城镇户籍,干部身份
李建功至今记得,自己被录取后父亲的狂喜,一向少言寡语的父亲把他抱在空中,荡了一圈,激动地说:“我家出了状元了!孩儿啊,你以后就是吃商品粮的人了。”小脚的祖母则跌坐在了门口,激动地泪流满面,喃喃道:“俺孙子出息了……”“从来没有见过祖母这样幸福地流泪。”李建功说。
李建功是农业户口,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有很大区别,城镇户口能吃商品粮,享受一定待遇,工作往往也是“铁饭碗”。对于农村子弟来说,高考,是拿到城镇户口的仅有机会。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众多,高考就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桥,为了一口商品粮”。
刚开始的时候,李建功并没有考的勇气,因为高中毕业已经好几年。当时,他在县里的粮店做搬运工,看到几个同事考上了,于是决定参加。
1982年李建功第一次参加高考,书揣在裤兜里,白天搬粮袋的间歇、吃饭的间歇、还有晚上的时间,都用来“见缝插针”复习,但还是没有通过预选,第二年,“卷土重来”的他通过了预选,拿到了高考资格。
从预选到正式考试有一个月的时间,李建功干脆辞职复习。“那段时间,我早晨四点半起床,到学校操场上跑几圈,然后拿上书,坐下来背诵。”早晨,空气清新,一边读书,一边看着树叶晃动在地上留下的斑驳,李建功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那是件极惬意之事。最终,他被省城的师范学院录取。
毕业后,李建功被分配到市政府工作,在第一批公务员下海潮中,他当过房地产开发商,后来又成了职业学校校长。有时候李建功总在想,从师范学校毕业到最后回学校教学,就像轮回一样。“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年,我的学生也要参加高考。不知道多年之后,当他们再回忆今天,会是怎样的记忆?”
如今,“商品粮”一词已经走入历史,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高职单招试点正在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考生,已经把职业院校,作为自己的报考志愿。
高考意味着“不再穷下去”

时间:2000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220.61万
高考人:张俊,湖南人,创业者
关键词:扩招
“那一刹那,你觉得人生有点戏剧性的。”
2004年,本科毕业的张俊,到广东富士康所属工厂做一线管理。上班第一天,他就在生产线上发现了高中同学王某。两人毕业于湖南一所有着“高考工厂”之称的高中。“她是班里唯一没有考上的,我则是倒数第二名。”
张俊一直是“淘孩子”,学习成绩欠佳,初中毕业只能上职高。“我爸没出声,抽了一堆烟,”张俊家在山区,耕地少,父亲身体又不好,家境贫寒。后来,他的父亲去求远房亲戚帮忙,借了一万元择校费,把他送进了高中。
“按照我的成绩,考大学是没希望的,但我爸也想不出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不再穷下去了,读书在当时是唯一的路。”当然,这一万元,对于贫寒山区农家来说是天价债务。
高中三年,张俊的成绩一直是“后进军团”、“刚开始还觉得对不起爸爸,努力学,但大家都努力,也没什么效果。”但是,“扩招”眷顾了张俊。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第一次扩招。1998年,高招录取人数为108万人,2000年则增至220万人。
“我的大学是捡来的。”张俊的录取通知书让父亲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可能觉得我能跃出苦的‘农门’了。”
2004年,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分配工作,毕业于理工院校的张俊同样南下打工。去广东,是湖南、四川青年的主要选择。只不过,大学生到工厂是当干部,高中生只能做操作工。与倒数第一名在流水线上戏剧般相聚,两人激动而又尴尬,但身份已经是天壤之别。
曾经的“淘气孩子”,工作后一样闲不住,在富士康工作几年后,张俊很快利用电气专业知识,创立了一家电气工程公司,两三年后资产达到千万元。后来,他被一次拖欠严重的三角债拖垮,血本无归,很快又二次创业,创立了一家服装外贸企业,如今经营得风生水起,产品远销欧美,并且持有自有品牌。
“淘气孩子就是能折腾,最多就是失败,不怕失败。”张俊坦言,“高考把我带到了这个充满机会的世界,它只改变了当时的境遇,但并不意味着永久改变。如果我没考上大学,我还会创业,现在农村创业成功的比比皆是。”
高考意味着“到北京”

时间:2001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268.28万
高考人:孙光,黑龙江人,中信高级经理
关健词:素质教育,3+X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那时孙光还是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二学生。这所中学因推行素质教育而知名,歌手李健毕业于此。李健和孙光一样,都曾是中学艺术节的“焦点人物”。
1998年,高一时的孙光在音乐鉴赏课上迷上了帕瓦罗蒂,从此拜师学男高音。“高二时,听说有文艺特长加分,抱着试一下的想法,我到清华北大踩点儿。”2000年春节前,孙光第一次到北京。1月的哈尔滨,孙光要穿两条棉裤,而北京只用一条秋裤。“那一刻,我就想一定要到北京上大学。”
为了得到录取机会,2001年1月,孙光分别参加了北大、清华、人大、原北方交大的艺术冬令营。后来原北方交大给了他降分政策。
那一年恰好是“3+X”改革的推广年,推广省份包括黑龙江。“高考每一步改革,对于第一年赶上的考生来说,彷徨感最大。” 每天早上6点起,夜里12点睡,备考的日子,支持孙光坚持下来的,就是北京冬天里的那份温暖。
最终,孙光以录取成绩第二名考上了。“没用上特长加分,但艺术素质教育也让我的人生不一样了。高考至少是一次较为公平的较量。有了高考,我才有机会来北京。”
孙光在大学里参加了央视的比赛,室友们也因他的特长而喜欢上了歌剧。尽管从事金融工作,但他总觉得艺术教育受益匪浅。
从今年开始,高考的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被取消。
高考意味着更多选择

时间:2014年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698万
高考人:周思含,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关键词:自主招生
关于去年刚经历的那两天高考,周思含的记忆是这样的:数学考完有些人哭着走出来、全部科目还没考完就有人撕书……
周思含保持了轻松的心态,因为她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我们文科实验班18个人,有十个人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就多了一道保险,按照协议要求,许多人只要过了重点线就可以上心仪的大学。
周思含在高考中超常发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她的两个同学虽然发挥失误,但仍依靠着自主招生协议,进入了预期学校。
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在几年前很难出现,周思含的高中班主任告诉她,过去全校分到的名额只有四五个,只能照顾到最优秀的学生,而非真正有特长的学生。
现在的周思含,正在读大一,每天的生活被课业、学生活动、志愿服务挤满。被问及是否适应大学生活时,她的笑容一下被点亮,“太适应了,我都一点儿不想家。”她说。
相关文章:
第1篇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检察官"颜廷民 作者:钱洲青
在与颜廷民的交谈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经过反贪工作历练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机敏、利落、沉稳、务实。从检二十年,他的履历清晰而简单:书记员,助检员,公诉处长,反贪处长、局长,基层院检察长。谈到为什么每个岗位上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颜廷民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为人要有情有义,做事要有胆有识,工作要有勇有谋。记者:有人说你是“草根”检察长,你对此如何评价?颜廷民:我认为这是对我的肯定。我生长在林区,林场的那些活儿我都不陌生,我的父母都是林场工人,现在还生活在乡下。我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群众,对他们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
第2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8号) 作者:邱良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之后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退休待遇差距较大,这已撕裂社会公平,甚至造成了阶层冲突。诚如马凯副总理所称,“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公平性不足”。如今双轨并成一轨,是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熨帖,也将助推社会公平。叫好之余,也不妨前瞻性地审视可能形成的新问题。其一,改革前,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
第3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9号) 作者:邱夫北
经济疲软冲击欧洲养老金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当前的改革措施存在风险,整套体系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阶段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常被视为一套成熟而且相对历史悠久的社会保护体系,但由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套养老金体系正在遭遇严峻挑战。欧洲养老金体系的经验是什么,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可能会对欧洲以外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有所启发。公共养老金体系是国家福利体系的一部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它可分为普惠型和
第4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11-20号) 作者:邱燕燕
爱好成官员“溃决点”,如何划定爱好“红线”?领导干部总“才华横溢”?落马官员爱好盘点爱摄影代表人物:秦玉海9月21日晚,中央纪委发布消息称,河南省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秦玉海,其宣传河南风光的摄影作品《水墨云台》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他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名誉主席……摄影作品屡获大奖,先后出版《焦作山水》《云台山风光》《五大连池印象》《真水无香》等摄影作品
第5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21-31号) 作者:邱思思
半月评论: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