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0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 ·下一篇文章:2006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7日在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陈德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已提交大会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非典、特大洪涝灾害和禽流感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影响,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开创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 %,高出“九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我省生产总值增加29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移到了第19位。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1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2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27.9%。
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近两年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果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苹果总产量和绿色果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560万吨和300万亩,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3.4%提高到27.4%。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267亿元,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31.2%、20.2%、11.3%。六大特色产业增势强劲,四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9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新建高速公路877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到1225公里,在建高速公路1280公里,“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日趋完善。西康铁路、神延铁路、西合铁路建成通车,“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建设加快。水利、通信、城乡电网和城市公共设施进一步改善。五年累计退耕还林1100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2万平方公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一般竞争性领域省属国有企业属地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精简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246项。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框架逐步确立。投资、价格、金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实际引进外省资金超过1000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亿元,来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50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4%,去年达到45.8亿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累计取得国家科技奖51项,中国专利金奖4项,获得了空缺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完成了25个未达标县中21个县的“普九”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4%。去年省级财政预算超收的八成以上,用于社会保障和群众生活解困,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社会医疗救助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制度。新增就业岗位96万个,失业率控制在4.6%。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全部社会化发放,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残疾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更加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全省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努力扩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126元和55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新增2.5平方米。搬迁贫困人口45万,解决了19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93万人实现脱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司法行政、国土资源、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价格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贸易促进、审计、税务、统计、信访、人防、测绘、气象、地震、盐务、档案、地方志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来,全省上下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形成了团结兴陕的强大合力;始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了以四大基地、六大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始终围绕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了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平台;始终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注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活力;始终围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陕西,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拚搏、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向驻陕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瓶颈制约、体制障碍、结构束缚这三大难题还没有完全破解,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国有大企业改革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和就业形势严峻;各级财政比较困难,不少县依靠转移支付发放工资;城乡贫困面比较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经济运行中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原材料和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煤电气运供应偏紧;涉及群众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上学等方面群众反映比较普遍,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方面还有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部分干部还存在思想不解放、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扎实等问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加有利。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省上下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些都为我省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上能源资源供应趋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增加,国内各地竞相发展,在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总的来看,我省面临的发展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锐意创新,趋利避害,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按照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部署,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瓶颈制约,突破体制障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步伐。
到2010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6000亿元,人均1600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7万亿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累计增加城镇就业1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
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把更多的公共资源转入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广大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秦长安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6日在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第2篇 2008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秦长治
2008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的工作过去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我们面对非典疫情和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
第3篇 200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秦冠明
200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2008年,是首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营造良好局面、办好一件大事”,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
第4篇 2009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秦婕
2009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1月11日在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应对非同寻常的重大考验、完成非同寻常的重大任务的一年,也是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逆境中奋勇前进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第5篇 200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秦扬
200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1月8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河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胡春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河北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08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的部署,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积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