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填报指导

    作者:秦宗洪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9-16 13:00:53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我国面向基层力度不减,比例将继续提高。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计划,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有条件的机关可以全部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二是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根据新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同时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三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如四川省若尔盖县国税局基层分局科员即说明优秀工人、农民可优先录用。

      这些重大的新举措,应该引起报考同学的高度关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职位。

      一、 知己篇——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对应的职位

      报考公务员是有条件限制的,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自由地报考。报考的条件,可以分为软性条件和硬性条件。所谓软性条件在报考指南中有明确的规定,拥护中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以及品德端正等等方面。硬件条件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年龄的要求。

      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是18周岁到35周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吸取优秀人才,今年报考年龄限制增加了新的规定,即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论坛) 和博士研究(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即1969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

      第二,关于学历的规定。

      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有学历下限的规定,比如说至少要是大专及以上。在中央国家公务员报考的部分岗位是针对本科以上学历的,甚至有的还要求硕士学历以上的。有的人是硕士学位,会有疑问可不可以报考本科以上学历要求的职位呢?因为公务员考试只要求报考一个职位,如果是硕士学位相应的报考相符合的职位,一定要要谨慎对待。

      第三,关于专业要求。

      这是最近几天许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专业属于冷门专业应该怎么报,学中文或者法律经济的对于不限制岗位怎么填报,专业和对口不对口的问题。如果专业不能确定是否符合岗位对口,建议最好致电或者如果方便最好亲自到报考的人事部门询问一下,不要主观臆断。大学的专业描述和公务员的专业描述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辅导材料和职位填报的网站上都会有。

      第四,形式审查。

      在报名的时候提供了相关个人信息,比如说家庭情况、是否是党员、工作情况、语言的等级等等,这些情况传交上去以后会进行形式上的审查的过程,真正的复核是在笔试通过进行面试的时候在进行。有人会有疑问,我现在不是党员,但是我已经在争取了,如果等到面试就可以拿到证书了,能不能填报呢?还有英语(论坛)等级的要求。都要建议大家一定如实的填写,本着诚信的原则,因为不主张大家为了提高自己的过线率,而去谎报相应的政治面貌和职业资质,一定要谨慎的对待。

      第五,基层的工作经验。

      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在地(市)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第六,农村基层服务项目。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是指报考人员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四类人员。

      二、 知彼篇——如何利用历年职位报考情况合理选择职位

      我们先对2010年度的最终报考及录取情况做一了解。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报考并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为144.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7.5%。实际录用的14391人,其中中央党群机关369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14022人。在所录用人员中,男性占56.8%,女性占43.2%;****党员占44.7%;少数民族占6.6%;研究生学历占22.8%,大学本科学历(含双学士)占66.1%,大学专科学历占11%。

      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人数约为92.7万人,与实际录用数的比例为59:1。这一比例与08年的70:1相比其实是下降了,但是这不不代表考试的激烈程度下降了,因为国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结合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广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 只招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在增加。

      2010年只招一个公务员职位的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大大增加了考生通过笔试的难度,竞争如此激烈,有的岗位甚至突破了4000:1的高竞争比例,一些相关的国家机关报考在1000:1比例左右,面对这么高的竞争比例应该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也给自己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第二,对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在加强。

      2011年,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2年(含)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其次,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根据新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第三,学历的要求在下降。

      但大家应该看到一些趋势,相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方说给专科的职位数相应的增多了一些。从这个趋势上看,实际上更加注重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不像以往只偏重于学历方面。看到这个趋势,属于冷热两级的分化这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同时大家也应该客观的看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另辟蹊径,找到自己专业的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职业应对应对策略。

      结论:2011年国考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考查。

      所谓综合素质就是全面的能力,尤其强调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因此,广大考生,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同时,准确把握国考的趋势,知己知彼,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位。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