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九三学社人员名单(九三学社历届)
- ·下一篇文章:2016年国考面试题答案(公务员面试如何说的自然)
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利益输送办法(关于防止领导干部在公款存放方面发生利益冲突)
全国公务员网采访热点及分析:防控“腐败利益”必须规范公款存款
规范银行吸收公款存款行为,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切断公款利益输送链条,严格实行集体决策、透明存储。我们还需要建立公款避存制度
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公款存款行为的通知》号文。《通知》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赠送财产、安排亲属就业等方式向公款存放责任人员输送利益,并提出回避和诚信承诺要求。
银行界经常流传一个笑话:如果能保证日均存款5000万元,就可以当分行行长。如果你能保证三亿,那你就很幸福了。我可以为你设立一个单独的分支机构。你能行的。总统!
“城外的人”听到这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但“城里的人”却明白,尽管有一些“补充信息”,这种说法可能无限接近事实。政府机构存放的公共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利率低。它们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争夺的“大蛋糕”。公共资金存放主体包括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择题“公共资金存放在哪里?”成为干部诚信考验,给“二手钱贩子”留下了套利空间。因此,在一些地区,依靠关系吸引、储存公款的做法盛行,并形成了一套“潜规则”。这也被业内认为是近期银行“腐败”猖獗、银行大案频发的重要原因。据媒体报道,江苏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张美芳主要因吸纳存款而收受银行回扣。事态严重,不容忽视。
如何“化解”公款,将其存放“在自己的旗下”,各家银行也想尽办法向公款存放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赠送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安排公款存放单位有关负责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害关系人向上述人员就业、晋升或者支付利益。由于公款不能碰,有人就提出了“存放公款的银行可以给自己带来‘腐败利润’”的想法。“存放”公款的“腐败”,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享受的牟利工具,危害不容小觑。由此衍生的一个问题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近年来屡屡利用公款谋取私利。在实际操作中,收到的存款金额与业绩和职位挂钩。为什么银行里有些人看似什么都没做却可以“年薪百万”并“飞升”?还不是因为这些人可以去银行工作吗?带来源源不断的公共资金来储存“资源”。
在不少银行“攻坚克难”的诱惑下,相关负责人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屈服于一些拥有单位财力和绝对权力的银行人员的糖衣炮弹。存放公共资金的权利。配合攻击。因此,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的潜规则早已根深蒂固。打破“潜规则”,必须建立“明规则”。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有笼统的、原则性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公款存款行为的通知》,而没有具体的实现细节,板子没有击中要害,就会留下系统漏洞;这将为寻租行为提供空间。
“君子未雨绸缪,避嫌”。采取行动比坐下来空谈要好。要建立规章制度,规范银行吸收公款存款行为,切断公款存放利益传导链条,严格实行集体决策、阳光存放。建立公款避存制度。公款存放责任人的配偶、子女、配偶等直接利害关系人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该工作人员应当主动支取。同时,要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让公款储存的“腐败利润”失去生存土壤、渠道和市场。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