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1年8月23号时政(2021年8月26日时政热点)
- ·下一篇文章:两个飞跃思想是什么(“两个飞跃”)
人民日报关于网络暴力(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网络暴力)
近日,随着警方对网络大V陈杰人所涉案件的深入调查,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陈杰人负责指挥调度、管理渠道、起草文章;前妻负责财务管理;情人负责代理案件、收集爆料;弟弟负责接单、线下操作……陈杰人抓住一些人不愿“陷入舆论漩涡”、宁可“息事宁人”的心态,恶意炒作、操纵舆论,进而勒索钱财,把“新闻监督”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单次运作少则获利几万、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如何认定罪责,需要经过法定程序,然而案件背后折射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为什么手段不算高明,却屡试不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非法行为被披上了合法乃至正义的外衣,因此有很强的迷惑性。“近年来,我以一个法律人自居,在网上写文章制造动静时,时常不忘搬出法律条文来辨析。给人以依法说话的正直形象。”陈杰人表面上喊着依法维权、为民请命,处处展现出一副忧国忧民、专注公益的姿态,实则挟持公意为筹码,背地里漫天要价、搞利益交换,大肆聚敛钱财。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给受害人带来巨大损失,更在互联网上制造对立氛围、挑起极端情绪,激化本不突出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社会矛盾。以良善为名践踏良知,以法律为幌挑战法治,那些善于自我包装的不法分子,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然而拿起麦克风,就不再只是面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个公共空间,不管是知名自媒体,还是网络大V,都应当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要遵守相应的职业伦理和法律规范。从叫嚣“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的秦火火,到利用粉丝信任博取眼球的薛蛮子,再到误认为“自己不属于哪个媒体,可以在网上我行我素”的陈杰人,一旦抛弃了道德底线,突破了法律红线,就会破坏网络公共空间的正常秩序。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任何挑战法律底线、玩弄公众善意、操纵舆论感情的媒体或个人,都不可能走得长远。
当然,要求自媒体、网络大V加强自我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并不是说就不能开展舆论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尊重客观事实、依法进行的舆论监督不仅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持续跟踪推动聂树斌案平反昭雪,到媒体曝光祁连山环境污染问题,再到自媒体揭露疫苗背后的乱象,敢于仗义执言、真正懂法用法的媒体人、法律人,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打着追问真相、追求公正的旗号谋取私利,以依法维权为幌子欺骗公众,只会搅乱解决问题的节奏,让问题衍生更多的问题,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不仅需要依法打击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网络害虫”,也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增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比如陈杰人的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受害当事人总抱着“顾全大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破财消灾”的想法,为不法分子壮了胆;另一方面,非理性、偏激甚至极端的网络情绪也为谣言、炒作提供了横行的土壤。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无孔不入、公共舆论场无处不在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让理性更多一些,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截至2017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已经达到7.7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7.53亿人,每周人均上网时间27小时。这样的客观环境使得线上舆论空间对线下具体实践拥有强大的塑造能力。这种全新的公共事件发生机制提醒我们,必须把尊重事实、强调法治更好融入虚拟空间,才能形成线上与线下良性互动的新的公共秩序。严厉打击网络舆情的煽动者,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正是我们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0日 09 版)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