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0年2月14日时政新闻(2020年2月14日中国重大事件)
- ·下一篇文章:汉代春秋决狱的法治特点(汉代春秋决狱的原则是)
故意犯罪的形态有哪些(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
【导读】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刑法条文规定如下:
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学习完法条之后还要对下面几个法律名词进行解析:
①着手,所谓着手是是犯罪预备的结束,实行犯罪的开始。简单判断即为现实紧迫危险的即将到来。例如放火罪当中开始点燃火柴,扒窃当中小偷的手即将伸进行人的包包,故意杀人当中举起刀即将捅向受害人等。
②意志以外,就是说由客观现实造成的,即欲而不能。例如要杀的人被别人救活了,要抢劫的被受害者正当防卫了,要盗窃的打不开门等。
在学习做题的过程当中,大家往往觉得不好去判断到底是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甚至有的时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之间也不好区分。接下来教给大家一个简单实用的区分办法:遇到这类题第一步先找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才好判断。第二步看结果实现与否,凉凉是既遂未凉看原因,主观放弃是中止,客观原因看着手,着手之前是预备,着手之后必未遂。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1.(多选)甲整理行装去沙漠旅行,仇人乙在甲带的水中掺入了剧毒药品,之后仇人丙将甲的水壶钻了个洞使水蒸发和渗漏,结果甲在沙漠中干渴而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B.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丙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D.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答案:BC。解析:第一步先找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本题当中甲的死亡结果是由于仇人丙在甲的水壶转孔导致水流光在沙漠当中干渴而死,丙得到了害甲的结果,甲凉凉了,丙属于故意杀人既遂。仇人乙在水中掺入剧毒的行为没有导致甲死亡,是由于甲是被渴死的,属于客观原因,并且乙已经着手投毒,着手之后必未遂,故乙属于故意杀人未遂。
2.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诈骗罪预备 B.诈骗罪未遂
C.诈骗罪既遂 D.不属于犯罪
答案:B。解析:第一步先找对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题当中甲对胡某实施诈骗的行为并没有得逞,甲得到3000元的原因是胡某自己觉得其可怜赠与的,赠与得到的钱不属于犯罪。第二步看结果实现与否,凉凉是既遂未凉看原因,主观放弃是中止,客观原因看着手,着手之前是预备,着手之后必未遂。甲没有得逞的原因是胡某识破骗局,对于甲来说属于客观原因导致的不能得逞,并且甲已经向胡某去实施诈骗了,属于已经开始着手了,因此属于诈骗罪未遂。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