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弘扬三牛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扬三牛精神,奋力开创新局)
- ·下一篇文章: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安全责任追究更要强调什么)
教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教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不管是教师招聘考试,还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都是必考内容。教育综合知识一般包括三大重要模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规。其中,教育学的知识可谓是教综内容的半壁江山,在教综试卷中占据高于50%的比例。教育学知识点较多,尤其是一些易混淆概念,属于考生复习中的盲点,接下来,将对教育学中常考的易混淆概念做详细整理、分析,为各位考生备考助一臂之力。
一、教育与教学
(一)区分
教育属于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学属于有目的地指导个体学习的活动。
教育范围大,教学范围小。
(二)关系
教育与教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是进行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辨析】教育就是教学。
答案解析:错误。教育属于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学属于有目的地指导个体学习的活动。教育包括教学,除此之外,还有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故说法错误。
二、教学与智育
(一)区分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二)关系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但也有课外活动等其他途径。另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教学就是智育。
答案解析:错误。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但也有课外活动等其他途径。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区分
含义不同。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具有唯一性;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
(二)关系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或者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辨析】教育目的包括培养目标。
答案解析: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故,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教育目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一)区分
含义不同,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学校教育制度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关系
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除外,还有教育考试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辨析】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答案解析:错误。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五、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一)区分
内涵不同。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主要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兴起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产生。而非制度化教育主要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主要提出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二)关系
非制度化教育是在制度化教育之后提出的,主要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设计,但并非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辨析】非制度化教育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部否定。
答案解析:错误。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主要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而非制度化教育主要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重要的是改变教育理念,但并非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六、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一)区分
含义不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表现在: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加工。(4)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关系
两者都属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有时候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有表现出复杂性的方面,但复杂性未必是创造性。
(三)考查
单选、判断和辨析
例:【多选】教师在上课时经常需要“随机应变”,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延时性 E.长期性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题干中“随机应变”一方面体现老师的教学机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复杂。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