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税务局税源管理岗位职责(税务税源管理科是干什么的)
- ·下一篇文章:面试哲理故事答题思路(公务员面试寓言故事类启示)
美苏合作到对抗的史实(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
美苏合作:战争中建立的“革命友谊”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闪电战”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后德国法西斯“白色闪电”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在入侵法国、空袭英国之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9月6日,德军进攻莫斯科,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
在战争的阴影下,欧洲各国包括美国在内走向通力合作。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分别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首脑在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代号“霸王计划”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猛烈的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在中美苏三国共同努力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苏争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1946年3月5日,英国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缓和的标志事件包括: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对奥地利的合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紧张的标志事件包括: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苏联方面:为了在军事上超过美国,加紧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凭借军事实力,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具体包括在欧洲实行缓和政策,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
美国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区域缓慢,又陷于侵越战争泥潭,不得不在苏美争霸中处于守势。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推行尼克松主义,对外战略转攻为守:一是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二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实现访华,1979年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转守为攻,苏联战略全面收缩。
美国方面: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方面,立足打局部战争,排挤苏联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方面: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做法,同时,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等措施。这一时期,苏联逐渐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结论:实力决定命运
一、冷战初期,苏联崛起的原因
政治上,战胜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声望提高。
经济上,获得了较多的战争补偿。
军事上,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其势力进入到欧洲中部。
国际环境上,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冷战后期的苏联,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苏联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历史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剧变的外部原因。
面对历史:中国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将逐渐被“多极格局”取代。如今,美国为了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对我国施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019年5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例题】以下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
A. 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 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 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 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答案】D
【解析】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尽管苏联70年代在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方面表现咄咄逼人,然而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美国。为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美国,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苏联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故本题选择D。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