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意思(藏粮于技的含义)
- ·下一篇文章:银行类招聘考试题库(银行考试专业知识题库)
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之隐性主旨是什么(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之隐性主旨什么意思)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之隐性主旨。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一篇文章,必有其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言语理解中,经常考察我们找准主旨的能力。对于主旨观点这种题型,一般我们在去做的时候会根据上下文句子作用,找到重点,确定主旨句,从而比对选项,找到一个同义转述或者归纳概括的选项。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别的文段,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文段的一句话中,而是需要我们去推断,这就是隐性主旨。
隐性主旨也是主旨观点题,只不过是特别的观点题。所以问法跟主旨观点题是一致的。它跟普通观点题的区别仅在于文段的行文脉络。
常见的隐性主旨的行文脉络包括三种:
1、 问题+危害分析 (主旨通常是针对问题找对策)
2、 问题+原因分析 (主旨通常是根据原因找对策)
3、 重要性+缺陷分析(主旨通常是针对缺陷提对策)
那么接下来我们根据一些例题熟悉一下隐性主旨。
【例题1】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
A 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 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 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 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答案】 C。解析: 整个文段都是在描述流动人口不能融入城市所带来的危害。开篇通过“但”进行转折提出问题,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后面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出现二元结构、引发社会矛盾、影响长治久安等。整个行文脉络是“问题+危害分析”。因此主旨应该是要解决问题,解决“流动人口不能融入城市”这个问题。
A选项,没有解决问题,仅仅在表明为融入城市的原因,非重点,所以A排除。
B选项,提到了其中一个危害,且为解决问题,表述片面且非重点,所以B排除。
C选项,正好是在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当选。
D选项,流动人口家庭分离和城乡二元结构都是上述提到的危害之一,所以D强加因果,排除。
故本题选C。
【例题2】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上浮形成水华。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造成生态失衡。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大量含有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质不断排入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为蓝藻的爆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段话意在强调( )
A 谨防蓝藻上浮形成水华阻隔氧气进入水体
B 蓝藻爆发会影响生态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
C 治理水体污染是控制蓝藻爆发的根本措施
D 适当引种蓝藻吸收氮、磷元素以优化水环境
【答案】 C。解析:本文段开篇描述蓝藻形成水华是个问题,接下来从两方面阐述蓝藻形成水华的危害,最终会导致生态失衡,之后又阐述了水华形成的原因,是人们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最终蓝藻爆发形成水华。由此来看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是“问题+危害分析+原因分析”,因此我们此时就要选择一个能够针对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性选项。形成水华的主要原因是归结在人们的不当行为造成了水体污染,所以选择的对策性选项也应该是从水体污染出发去治理蓝藻。
A选项,描述了文段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只是文段中危害的一个部分,过于片面,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是非重点。所以A排除。
B选项。文段描述的是水体污染会导致蓝藻爆发,影响生态平衡只是文段危害的一个方面,片面且非重点,所以B排除。
C选项,正好提到了治理水体污染,根据原因找了对策,是文章主旨。C当选
D选项:文段没有说到蓝藻吸收氧磷元素,无中生有,所以D排除。
故正确答案选C。
【例题3】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B.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C.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答案】 A 。解析:文段开篇强调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后文指出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缺陷,即“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后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等一系列研究数据证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确实有缺陷,最后再次强调我国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所以文段行文脉络为“重要性+缺陷分析”,文段重点强调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比例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所以需要选出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A选项,针对问题找对策,是本篇文段主旨,当选。
B选项,虽也是在给对策,但是过度推论,文段完全没有提到“全社会关注”,故排除;
C、D两项文段确有涉及,但是仅仅是文段强调的问题而非解决对策,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关于隐性主旨,大家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每种文段都是隐性主旨想选对策。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上面的文段,发现他们的共性是以问题为导向。如果你写一篇文章,通篇描述问题,那你的目的应该也是希望可以把问题解决掉对吗?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段我们都认为是隐性主旨优先选对策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时优先选对策。
相信通过上述讲解大家清楚了解隐性主旨了,大家课下好好研习,当然在平时还是需要多多练习。
相关文章:
第1篇 古人对酒的雅称是什么(古代对于酒的称呼) 作者:admin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是考查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知识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生不仅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更要注意总结才能便于记忆。本文给大家带来“古人对酒的30种称呼”,一起来涨知识吧,建议收藏!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
第2篇 疥疮是什么病因中医理论(中医 疥疮) 作者:admin
一、疥疮的概述疥疮是一种由疥虫所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手腕、指缝、下腹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及隧道,夜晚瘙痒剧烈。二、疥疮的病因多因机体蕴毒,日久生虫,兼受风湿蕴结,虫毒湿热相搏,结聚肌肤所致;或因与病人同卧、相互握手直接传染;或使用过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裤、被席、用具等间接传染。三、疥疮的症状本病多
第3篇 国考法律常识2021(2020年国家新法律) 作者:admin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考生辅导须循序渐进,制定有效的复习备考计划,再结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进行复习时还需定期在新私学智能培训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测试,哪里不会补哪里,帮助考生快速提高考试分数。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提供系列法律知识题供考生进行练习
第4篇 王一丁简介(作家王一丁) 作者:admin
当前很多考生的目标是07年国考,我就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考生问我,国考和地方性考试的主要区别在哪儿?除了在招考对象上有差别以外,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上也有差别,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
第5篇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什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是) 作者:admi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有力推动了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