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应届生岗位招聘110人公告
- ·下一篇文章: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招聘公告
2021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
在考试的通用知识模块中,法律知识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公考通(www.chinagwy.org)为您带来的法律知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条坚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点任务提出11条要求。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实现党对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党的领导思想观念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并形成法律,保证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有效落实,保证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越艰巨。越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完善执政方式、增强执政能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必须由人民来判断。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司法公信力有没有提高。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正义是正义的灵魂和生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了解人民群众期盼。要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和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
——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把落实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们必须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我们决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的“宪政”、“三足鼎立”、“司法独立”道路。
——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要着眼长远,筑牢法治基础,行使法治力量,积蓄法治动力,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长效制度保障。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坚持依照宪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坚持依宪法治国。我国现行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它实现了党的思想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法制保障。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都有维护尊严的责任宪法并保证其实施。坚持按照宪法治国理政,包括维护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坚持和完善已经建立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要聚焦法律制度中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统筹推进立法、改革、废止、解释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体系。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证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固基础、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统揽大局、指导各方的总出发点。这个总出发点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切依法治国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起点来谋划、推进。
——2014年10月,习近平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起点。要加快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格的法治监督体系、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党内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辅相成。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风险防范、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急需的法律体系。法制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齐头并进,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融为一体
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19年9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主体工程。要带头突破,用法治制定规则、划分行政权力,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有实效,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发展,确保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问责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公平正义是正义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问责制综合配套改革,强化司法制约和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控制监督体系。要推动打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加平安、人民更加幸福。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中方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愿与各方一道,积极开展国际法律合作,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法律支撑。
——2020年11月,习近平致信中国国际法治论坛(2020)
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运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我们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工作队伍
研究规划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和法律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法律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律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人才保障。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讲话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动法治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法治队伍忠诚化党、国家、人民、法律。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要作尊法模范,带头尊重法治、敬畏法律;成为学习法律的榜样,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成为遵纪守法、带头守纪、维护法治的模范;发挥用法模范、带头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作用。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委员会。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重法治、敬畏法律、认识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法治水平。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典范。
——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复习问题以巩固
(2019年高考)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二)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发挥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C、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体现
【分析】C.第一步是检验综合法治并选择错误的选项。
第二步,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可分两个阶段作出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我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将大幅增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立,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更加美好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的。届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领先、国际领先的国家。影响力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过上更加幸福健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上述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并不是一个任务。
因此,选择C选项。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A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统治的最根本保证。法律。
B项:“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圆路。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D项: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体现。
相关文章:
第1篇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护理常规(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作者:admin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典型的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患者多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病情观察:1.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和量的变化,必要时留
第2篇 行测抓分题(行测抓分点) 作者:admin
我们即将迎来上半年省考,把握临门一脚尤为关键,那么在这最后时间想要提分,我们从哪里下手呢?公考资讯网带你考前“捞分”。行测分为5个部分,有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根据其难度和我们抓分的重要程度来看,如果我们想要将分数提到稳定到70+那么这三个部分一定要把握:1、片段阅读。2、逻辑判断。3、
第3篇 各个时期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时期历史) 作者:admin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党的建设,在不同阶段,党的建设的重点也会不一样,所以今天主要简单的讲解一下在不同的时候,党的建设的内容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
第4篇 构建和谐社会是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作者:admin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
第5篇 商业贿赂的看法(商业贿赂的界定论文) 作者:admin
上个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廉政会议,部署2006年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治理商业贿赂”成为重点之一。要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坚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