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面试 > 面试经验

    四书五经什么内容(四书 五经)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8-25 16:54:17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黄河知识《考点分析之四书五经》,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非法的考试中,考点众多,其中四书五经是比较值得深入了解的一个,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点考察。

    一、知识点分析

    (一)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法,“四书五经”都属于“经部”,都属于儒家经典,是儒家十三经的重要组成个部分。一般认为:两汉以后学五经,两宋以后学四书。

    (二)内容

    1.四书

    南宋朱熹对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2.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的经典,最初只有“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大起义,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后来到了汉朝时,皇帝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国家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后世很多朝代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措施,如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就倡导儒学,设置“五经”博士十九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内容分为:“风”、“雅”、“颂”。“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包含《周易》,就是各种变化,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原本《易经》包含《连山经》、《归藏经》、《周易》,后因前两部失传,所以《周易》也称作是《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暠《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多选)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解析】ABCD。本题考察的是儒家经典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故本题答案为选ABCD。

    2.(单选)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经书是( )。

    A.大学 B.周易 C.礼记 D.尚书

    【解析】B。本题考察的是儒家经典五经:《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原本《易经》包含《连山经》、《归藏经》、《周易》,后因前两部失传,所以《周易》也称作是《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故本题答案为选B。

    3.(判断)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法,“四书五经”中只有五经属于“经部”( )。

    【解析】B。本题考察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法,“四书五经”都属于“经部”,都属于儒家经典,是儒家十三经的重要组成个部分。故本题答案为选B。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论点句式(公务员考试论点论据)    作者:admin

       关注公务员考试网微信号:gjgwyorg,了解更多公考资讯!(一)创新治理模式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支持……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强


      第2篇    进与退议论文800字作文(进和退议论文)    作者:admin

       一、经典开头【开头1】排比式进者向前,退者向后,人们往往褒进者贬退者,以为退者不思进取,消极落后。其实并非全然如此。古时蔺相如不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引病避朝,以大局为计而“退”,终得将相和之“进”;齐桓公


      第3篇    无敌多么寂寞什么意思(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作者:admin

       一、眼逻辑题暗藏杀机,在做判断推理题时,擦亮眼睛,看清楚提问方式!!!【例题1】研究显示,在115摄氏度下,将甜玉米分别加热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后发现,其抗自由基的活性分别升高了22%、44%和53%,因此,加热时间越长的玉米,抗衰老的作用越好。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无法削弱上述结论的是()A.加热65分钟后,玉米抗自由


      第4篇    行政诉讼被告所在地管辖(行政诉讼地域管辖的一般规则)    作者:admin

       【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考试《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和被告确认知识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在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和被告确认是最核心的考点,也是最难的两个考点。


      第5篇    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什么)    作者:admin

       作文题是多数公职类考试的必考题型。但是,很多考生最大的苦恼在于,文章即使是立意精准,框架完整,却只是一副空架子,写完开头,就盼着结尾,正文缺少内容的扩充。如何才能快速扩充文章,既能做到言之有物,又能提高作文分数?社会热点事例就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就说说快速学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