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温补贴 事业单位(高温补贴是福利吗)
- ·下一篇文章:政策 新闻(政策类文章)
破除唯论文是什么意思(破除意思)
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答题水平,国家事业单位考试网特别推荐热点解读“破除‘唯论文’顽疾”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日前,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二者均直指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破除论文“SCI至上”“唯论文”痼疾,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综合分析】
论文是衡量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SCI则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在各国都被作为一项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一个“唯”字,将论文作为全部或决定性的标准,把SCI捧上神坛,给我国教育、科研等各个体系带来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条件。于是就有了各种“怪现状”:医生行医水平不重要,论文才重要;老师教学评价不重要,论文才重要;工程师实践能力不重要,论文才重要……这些巨大需求,更催生出一条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期刊乱收费,版面费成为灰色地带、明码标价,更有国外期刊以“收割”中国科学家为目标实现“名利双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政策的出台可谓针对顽疾,恰逢其时。
【相关问题】
一、如何理解破除“唯论文”的政策含义?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不能解读成完全否定论文,要避免走向另一种极端。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生产的重要形式,是科学共同体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这是科学研究和学术生产的普遍规律。简单来说,真正的问题出在一个“唯”字上。下一步,科研评价要更加多元。对于论文,要更加重视质量,强调实行学术作品代表作制,而不是简单地比拼数量。
二、科研评价中不比论文比什么、怎么比?在破除“唯论文”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对科研工作者该如何进行评价?科研工作者之间比什么?在科学共同体的运作还有待规范完善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发表论文,几乎是普通学者脱颖而出的主要途径。在不突出强调论文的情况下,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在哪里?科研单位如何考核科研人员呢?这是涉及科研人员的薪金、职称晋升、发展前途等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从科技部的文件来看,总体思想是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多元评价、综合考评。不同的科研工作,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不一样。
三、主管部门的改革决心和力度,将直接决定整个科技评价体系的效果。制定一个好政策不容易,执行落实好政策更难。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接连出台相关政策,直指关键问题,值得称赞。接下来,执行与落实成为关键的环节。正所谓,要把好事办好,而不能好经念歪了。如果没有好的执行和落实,不仅不会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有可能滑向政策意图的反向,进一步加剧基层负担。
【相关对策】
一、建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我们要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科研评价,结合代表作制度,区分论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的评价使用标准,同时还要强调解决基础研究重大问题、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应用问题,并根据可及性、体现区分度的原则分别在职称晋升等长期评价和绩效核算等短期评价中应用。现有的专家同行评价,也应根据可跟踪、可追责的原则进行完善细化。
二、落实于各个高校的具体行动。一方面要求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正确政策导向,科学设置质量标准。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在各类评价活动中,要合理使用相关指标,引导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质量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三、加强试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
【权威论述】
在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方面,针对人才“帽子多”、标准“一刀切”、评用脱节等突出问题,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原则,“评用结合、谁用谁评”,论文发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为限制性指标,扭转少数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让作风和学风得到转变。——新华网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委发文并不是否定SCI评判标准,否定SCI论文的价值,而是否定在大学评价、职称评聘、人才招聘,乃至学位授予方面“唯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是对SCI狂热的一次“紧急刹车”,而不意味着废除SCI的“一刀切”。——新华网
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评价指标,只有不断进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评价模式。此前中央已下发文件,明确实行分类评价,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并实行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评价,现在要对此进行认真贯彻落实。——法制日报
【案例拓展】
挪威
挪威 CRIStin是一个用于收集、整理、存取和传播挪威全国科研信息的管理系统, 其记录的内容包括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基金、项目、成果 (出版物、专利、产品)、奖励与荣誉等信息。CRIStin 建立的目标在于推动挪威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的开放,为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基金组织、出版社和其他人士获取科研信息提供便捷服务,以及为科研机构和政府不同层次的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活动提供决策支撑。
英国
英国科研评估RAE 的实施依靠两大团队:负责管理和服务的团队和负责具体评价工作的同行评议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是指其构成是否反映了研究活动和人员在不同类型学校、性别、年龄和族裔等方面的分布特征,以及其选择过程是否公平、公开。评价小组的成员由高校、专业协会、学会和科研成果的使用单位推荐并选举产生。同时,国际同行专家的参与在同行评议过程中不仅能检验国际标准的应用是否恰当,而且有助于保证国内专家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的国际卓越水平。
【 时评文章】
破除“SCI至上”是学术评价改革的突破口
近日,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力图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CI至上”的不良导向。
自201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来,一系列关于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改革学术评价制度的决心,切实推动学术评价“破四唯”从理念走向实操。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如今已发展成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诸多方面的核心指标。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校以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方式,“SCI至上”屡遭舆论诟病,科研界也亟待一场学术评价体系的彻底改革。
科技部、教育部等近日印发的通知,既确立了分类考核评价、同行评价、规范评价评审工作的导向,也对成果考核的权重占比、论文具体的数量提出了详细规定。正因为认识到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之间的客观差距,通知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和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
当然,破除“唯论文”的导向,并不是要完全否定SCI及论文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要改变“SCI至上”和“论文至上”的极端偏向,合理把握好使用SCI的“度”。说到底,改革评价体系就是要扭转现行的单一化、机械化的评价方式,朝着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构建权重比例更加合理与平衡的指标评价体系。
俗话说,不破不立。然而,解构容易,建构并不那么简单。笔者注意到,很多网友关心如何确保新的评价方式公平、公正,也有网友认为,在更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不如维持现有的评价体系。
其实,任何突破性的创新与改革都需要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破除“SCI至上”的评价导向当然不能一蹴而就。真正落实改革精神,需要突破不少主客观乃至技术操作上的制约。
一方面,科研成果的评价并不是孤立的,犹如生态系统一般,和多种因素环环相扣。在“唯论文”制度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环境对高校、科研单位的认知与评价也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理解。学术共同体习惯性地看重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一些机构对高校的排名也是以此为重要依据,扭转整个社会对此的“认知惯性”需要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任何评价工具和手段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和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改革需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总要给予更多“试错”的空间和机会,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改革者要通过建立对话和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实施的意见和效果反馈,适时给予调整和纠偏。
学术、科研成果评价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破除“SCI至上”可以视作一个突破口。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部门还须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评价方式。能否拿得出有针对性与实操性强、效果明显的措施,也有是对高校、科研单位的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考验。(作者: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第1篇 行测命题推理公式(公务员命题推理讲解) 作者:admin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命题推理题目应该如何解答?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命题推理是一种重要题型,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介绍命题推理解题的两大方法。(一)文氏图法一个概念的外延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来表示,直言命题可以用文氏图来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如下:1.当题干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依次分析出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全异关系、真包含
第2篇 城管直播执法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讨论(城市管理执法视频) 作者:admin
【热点背景】6月1日,郑州市中原区城市管理执法局首次尝试网络视频直播。执法队员执法的同时,还有2名工作人员,各拿一部手机,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录制,同时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视频直播,并用文字进行注解,告诉网友执法的时间地点以及所发生的一切。面对曝光,有商贩称不好意思,将改正行为。中原区执法局副局长张金坤称,网络
第3篇 申论贯彻执行各类题型(贯彻执行申论例题) 作者:admin
贯彻执行题因难度大、出题灵活,在青海公务员考试中颇受命题人青睐。如近几年青海公务员考试每套试卷的5道题中,有两道都是贯彻执行,每道题书写500字、分值20分,两道就是1000字、40分。可见,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该如何应对贯彻执行题呢?哪个环节相对重要,需要重点关注呢?华图教育专家带大家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仔细审题审题中的
第4篇 海关总署2021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2020海关总署拟录用公务员公告) 作者:admin
为满足全国海关录用公务员的需要,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海关总署以及各直属海关将在中央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2011年度全国海关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全国海关招考职位要求具备本科以及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学历的,必须同时具备与该职位
第5篇 申论公文写作的一般格式要素有哪些(申论公文写作格式要求) 作者:admin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都是一种常考题型,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公文的写作格式问题,理论上来说,不同的公文文种,会对应不同的写作格式。但实际上,公文写作的格式在某种程度具有共通性。今天,就由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公文的通用格式要素,大家在写作公文式,可以在通用格式要素的基础上,适当改动即可。一、标题公文写作要求考生写出来的内容必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