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议论方法(散文中的议论的作用)
作者:陈永睿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熔情感、形象、哲理于一炉,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鲜活的形象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启示人,因此,我们在赏析时,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融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捕捉特点、把握情思法
散文中的议论富有“思想”、“理性”、“理趣”,但往往又是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因情生议,以议托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看法等,并寄托着自己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的情思。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其情思就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在赏析议论句时,既要知人论世,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蕴和气脉,更要透析文本,捕捉特点,深入理解文本独特的深刻的“这一个”情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例1.阅读章含之的《谁说草木不通情——忆冠华》中的片断,说说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棵当年冠华最心爱的也是最茂盛的柿子树,自他离去之后逐渐枯萎,而今年,它伸展到卧室的屋檐下的全部枝干竟都枯死了!……这柿树对冠华如此多情,他走了,它也逐渐失去了生命。但我不知道这柿树的一半枯死是对有情还是无情?每年我盼望它开花结果,又怕它开花结果。……如今,他走后的第四个春天,柿花终于没有了,我连当年冠华抚摸过的枝叶也看不见了,它不再给我安慰,也不再给我悲哀,这是对我有请还是无情呢?
【分析】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柿树对乔冠华是如此多情,乔冠华走了,柿树也逐渐失去了生命。作者深感柿树与乔冠华“心有灵犀一点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通过对柿树荣枯的含情式设问,表达了对乔冠华的沉痛思念之情。
二、揣摩手法、感受形象法
散文中的议论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言,侧重于感性,极富“视觉冲击力”。作者常常采用新颖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精彩的设问、整齐的排比、巧妙的对比等手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幻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境象,寓理于人、于事、于景、于物等。我们在赏析时,必须透过作者描绘形象并借以说理的文字,揣摩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再现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观点。
例2.阅读阿富汗当代散文家乌尔法特的《生活》中片断,找出议论性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制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中午耕过地。所以人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到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以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分析】议论性句子是后两段。作者运用对比法,对不同事物的特征加以比较,加以褒贬,揭示不同地位、不同经历的人对“生活”的不同体味。作者还运用设喻法,以不同的人对“水”的需求为喻,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困苦、艰难的人,才能够真正懂得“生活”的丰富含义,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芬芳。这样,寓深奥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中,韵味悠长。
三、领悟哲理、探究“思想”法
散文中的议论,是散文之“魂”,具有哲理性和思辨美。这些议论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作者直接说出来。作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明自己独到的感悟。二是由作品中的人物说出来。作者或托物入理,或托事寓理,或象征喻理,含蓄地揭示生活哲理。我们在赏析时,要参照全文进行理性思考,悟透作者所表达的哲理,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想”。
例3.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片断,说说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哲理,并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分析】最后一句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地坛这一独特的环境,使作者感悟到人生的艰难,而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又使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四、准确定位、体会作用法
散文中的议论具有非同不可的作用,一般来说,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分明,结构谨严。用在结尾,则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我们在赏析时,可以根据议论性句子所在的位置,全面体会它的作用。
例4.茅盾的《风景谈》写了六个画面,下面是穿插在六个画面中的议论性句子(或在段首,或在文末),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分析】首先,作者在描述风景后,发表几句议论,既是对前面描述内容的深化,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点睛之笔。其次,议论与议论之间紧密联系。总体来说,是“自然伟大,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伟大→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类活动,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议论既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更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