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中英语语法填空口诀及解题技巧视频(高中英语语法填空口诀及解题技巧大全)
- ·下一篇文章:高考数学提升技巧(高考数学怎么提高知乎)
历届高考化学应试策略总结汇总(历届高考化学应试策略总结分析)
一、合理把握时间
1.考试的时间分配建议
化学分Ⅰ,Ⅱ两卷,第Ⅰ卷控制在40min~50min,第Ⅱ卷约用50min~ 60min,余10min~20min用于检查。 第Ⅰ卷相对难度低,分值高(83分),力求准而快拿足基本分(70分左右);第Ⅱ卷思维要求高,要留足时间去深思熟虑,力争拿到优势分,体现出个人的实力。
2.做题顺序建议
试题编制一般先易后难,但不排除呈波浪形布局。因而建议考生一般先浏览全卷,应从上到下,先易后难完成。遇难不乱,遇新不慌,沉着应战。若有卡壳,尽快放手,说不准放一放,又突来灵感或唤起记忆。但切勿做着这一题,想着那一题,一心多用,难以保证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常规题的正常发挥。同时也要有冲击难题的勇气,不轻易放弃每个得分机会。
二、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1.选择题失分的一般特征
(1)第1题~5题得分率不佳。
(2)第6题~17题的漏选率高。
(3)结合计算的选择题正确率低。
2.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前5题是基本题,思想麻痹,考虑不周,知识面不广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因而平时就要注意各种概念的引入、扩展和应用,尤其是抓住一般中的特殊,同时注重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中化学知识的应用。
(2)多选题漏选的原因之一是知识或能力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考生选定一个答案后,注意力放松,思维力下降。因而要始终如一地对待每一个选项,同时要了解多选题的命题特征,遇到下列内容要考虑多项设置的可能性:
①因不同反应物的过量引起混合物组成的不同或产物量的不同。
②用不同的物理量或表达式来表示某一物质的消耗或生成量或变化量。
③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符合用极值法确定的合理范围。
⑤不相干的拼盘式选择。
3.结合计算的选择题一般不需要硬拼死算
据统计在Ⅰ卷的看似要计算的实际不要计算的选择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可通过观察法(如尾数的特征)、淘汰法、估算法、极值法来判别,对于一些过程复杂、数据繁多的题目往往可以通过守恒法、终态法来快速求解。优选解题途径,可省时省力,出错率 降低。有时兜了一个大圈子,题目做出,但花时太多,特别是低分值的题目,显得并不合算,要腾出时间思考答案的合理性,拿到题目就低头苦干的“孺子牛”精神在此不值得倡导。有不少考生说到考试时不善于或不敢于用巧解方法,那是因为对各种巧解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等未掌握到位,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总结、训练,做到面对什么样的题目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有效对策,否则,指望考试时灵丹妙药从天而降是极不现实的。任意一种好方法都建立在平时长期积累的智慧和技能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才逐步形成。
三、答好简答题
1.简答题的考核功能
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以及创造性和文字语言的表达力均可通过简答题很好地体现,这是选择或填空等客观题无法考核的内容。
2.失分的主要情形
(1)答非所问,踩不到“点”上。
(2)考虑不周,表述不当。
3.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
单纯识记性的简答试题很少,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理解应用、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以测试考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分述如下:
(1)设计实验类。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要领。①目的:根据提供的一定条件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③步骤:说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选择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注明装置的连接顺序或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他操作要领;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2)原因分析类。提供某些化学现象、实验事实、工业生产、生活实际等具体问题,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为什么”。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是:
①寻找并亮出理论依据:如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常用到的原理有勒沙特列原理、阿伏加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理(或其他守恒原理)、元素周期律。
②寻找事实与理论“结合点”,扣住要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
③表述时语言准确,逻辑性强,能切中要害,分清主次。若实在难以把握或取舍,可把相关的要点同时列出,一般阅卷者都是寻找几个得分点,多的无关者往往“视而不见”。
四、处理信息给予题
1.特点
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①汇总、概括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②展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③叙述某些讨论对象的合成路线、制取方法、发展史料、应用前景等。
2.功能
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力、思维想像力、判断推理力、知识迁移力、分析计算能力和表达归纳等能力。它公正、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能力。
3.对策
大多解题所需的信息一般均隐含于其中,关键看你会不会摘取、重组和加工。由于所给材料冗长、材料陌生,若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则不仅费时耗力,主次不分,而且常常云里雾里前看后忘,因而建议:
(1)先看问题后读正文。做到问题心中有数,相关信息随手画出。每一个信息不一定都有用,有时是虚设的,要学会取舍,评价信息。
(2)针对问题全力寻找突破口。阅读新信息后,看是否能直接解题。若不能,要默默思索 建立已有知识和解题所需知识间的衔接桥梁。
(3)由点到面,扩大成果。每个信息给予题一般会提出若干个问题,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行的,或许是连环式的。命题者会让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一时间要题题快速做出不容易,但要你一题也不会做也是不可能的,要弄清题与题间的关系,逐步攻克。有了这点准备,你就不会望题生畏。
(4)复检结果和信息之间有无矛盾,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一般规范。经常可遗憾地看到学生把离子方程式误写成化学方程式、摩尔质量写成相对分子质量等,使来之不易的成果又化为泡影,这一点考生尤加注意。
五、做好最后的迎考准备
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综合性的竞争。最后临考前要调整心态、积蓄体能,适当降低学习的强度。如果至今仍陷于题海,那临场发挥肯定是不会好的。因而建议考生着重做以下几件事:
1.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若知识缺陷不补全,怎能谈上能力的提高?不妨闭目静思,任选一个点,自由驰骋,看看自己能编织多远、多广、多深,线与线、点与点间有无脱节,努力使学到的知识更富立体感。
2.充分扩大已积累的成果
相信高三一年学生已做过数十套试卷,难以数计的习题,有些或许因时间久远已淡忘,或许当初也末能彻底掌握,现在到了该整理、归纳、反思的时候了。考生不仅要再度审视当时所犯的错误,点滴教训铭记在心,而且要重点在方法、技巧上多作总结。中学化学虽然题海茫茫,但那终归是极有限的几类经典的母题在组合时或添枝加叶或改头换面,从而形成枝繁叶茂的再生题。要遇到新情景,不慌乱,挖掘题眼,寻找原型,展开联想,相信有价值的原型比比皆是。
3.熟悉近几年全国高考卷、上海高考卷、国家考试中心试测卷等具有一定价值的代表卷
要了解试卷的布局、热点、重点及发展趋势。同一种高考模式应保持它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般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有70%左右的题目保持原有风貌。认真钻研以上试卷,到高考时一定有一种踏实感。
4.适当强化或扩大知识面
了解与生产、生活、国防、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了解一些物质或变化的俗名以及化学史;了解最新的化学发展成就(如近几年的化学、生理及医学诺贝尔奖)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