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2021惠州市一模英语(2020年惠州一模英语)
高中化学计算类型(高考化学计算题模型总结)
例谈高考化学计算型选择题的数据类型
长沙市第21中学 邵国光
一、虚设数据: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如想准确无误的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
[例1]将NaCl和NaBr混合物mg溶于水后,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m-2)g,则通Cl2前原溶液中Na+、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为( )
A.4:3:1 B.3:3:1 C.3:2:1 D.3:1:2
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实际上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通过虚设数据,本题貌似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n(Na+)=n(Cl-)+n(Br-),只有选项B不符合此关系。立即可得答案为B。
二、多余数据: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既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考生思维产生极大干扰作用。
[例2]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水7.62%、含K2CO3为2.38%,取此样品1g,加入到3.65%的盐酸(密度为1g.cm-3)46.0mL中,过量的酸再用7.0%的KOH中和至中性,最后将其加热蒸发,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
A.1.07g B.3.43g C.4.0g D.4.5g
解析:粗看起来,这是一道关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题,且已知数据多,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些数据是多余的,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数据。
对计算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即:简化题意,理清脉络,分析推进,顺序求解。先作分析如下:
含杂质的KOH1g→ 3.65%的盐酸46.0mL →7.0%的KOH 溶液→蒸干 固体(KCl)
(水7.62%、K2CO3为2.38%)
故可判断最后所得固体成分是KCl。根据原子守恒,KCl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K+的物质的量,也一定等于Cl-的物质的量。过程中只有第一步操作中引入Cl-。
设最后所得KCl的质量为x,有关系式:HCl ~ KCl
36.5 74.5
1g.cm-3x46.0cm3x3.65% x
解得:x=3.43g,答案选B。
三、缺少数据:即试题没有给出数据,给人一种无法解答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缺少,而是给出的数据隐蔽化。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内部挖掘,寻找物质之间的特殊联系,如等量关系、倍比关系、差量关系等,找到解题突破口。
[例3](1995年上海高考题) 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50% B.75% C.92.7% D.100%
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竞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解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当Ca(HCO3)2完全分解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大于Ca(HCO3)2质量的一半,即:Ca(HCO3)2==CaCO3+H2O+CO2
162 100
100g>162x(1/2)g 这说明题中隐含着不仅Ca(HCO3)2完全分解了,而且还有部分生成的CaCO3分解了,Ca(HCO3)2的分解率应为100%,故选D。
四、隐含数据: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考生直接利用。考生必须具备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
[例4] 已知由丙烯酸(C3H4O2)与己烯(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1A/8 B.3A/8 C.(48-66A)/56 D.(48-45A)/56
解析:本题只给出了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C3H4O2)等效变换为[(C2H4)(CO2)],则其中的(C2H4)与己烯(C6H12)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根据:CO2→ 2O,可求得其中CO2的质量分数为:11A/8, 则CO2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44)x(11A/8)=3A/8.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的部分:(C2H4)与己烯(C6H12)的质量分数为:(1-11A/8),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6(1-11A/8)/7.
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8+6(1-11A/8)/7=(48-45A)/56,选D.
五、干扰数据:有些试题数据完整,若按部就班,则陷入了命题者设置的繁琐计算中,若能发现题干、选择项中某些特殊规律便能轻松作答。
[例5]在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通过电火花点燃,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26%,则容器中原有H2、O2、Cl2的分子个数比是( )
A.6:3:1 B.9:6:1 C.13:6:1 D.10:6:1
解析:容器内进行的反应为:2H2+O2===2H2O,H2+Cl2===2HCl;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即:n(H2)=2n(O2)+n(Cl2)。观察选项,只有C符合。
六、迷惑数据
1.整体被局部迷惑:在试题没有给出具体数据时,不能片面地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关系进行计算,必须整体考虑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6]反应:2NH3(g)+CO2(g)==CO(NH2)2(s)+H2O(g),已达到化学平衡,若增大压强,平衡移动,但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0
B.原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6
C.起始时,NH3与CO2的体积比为2/1
D.起始时,NH3与CO2的体积比为14/13
解析:该题采用常规的解法,根据反应物NH3(g)与CO2(g)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很容易得出错误答案B、C;如果采用整体思维策略来看,即减少部分的气体的质量与减少部分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完全等于题设的达到第一次平衡后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设第一次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gmol-1,又设压强增大化学平衡移动后又有xmolCO2转化为CO(NH2)2。显然,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因为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所以:
M=m(气体质量的减少)/n(气体物质的量的减少)=x mol x60 g mol-1/2xmol=30 g mol-1
故该题的答案选A、D。
2.本质被现象迷惑:若不能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而是根据表象进行运算,则正好掉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例7]乙醇发生不完全燃烧,可表示为:2C2H5OH+5O2===2CO+2CO2+6H2O假设得到燃烧产物CO、CO2、H2O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H2O为10.8g,则产物中CO的质量是( )
A.1.40g B.5.60g C.16.8g D.不能确定
解析:该题给出了乙醇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既有物质的关系,也有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生成10.8g的水,由所给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CO为5.6g,而选择B.该题所给的答案为A,A选项是如何得来的呢?显然不是由题给的乙醇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来的.由10.8g的水可求得乙醇中碳的质量为4.8g,4.8g的碳生成的CO和CO2的质量和为16.8g,从而求得CO的质量为1.40g,CO2的质量为15.4g
七、同数异形:同一数据用不同形式表示,若不能识破其中的奥妙, 则会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导致思维混乱而错解。
[例8](1998年全国卷35题)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H2O).
NaNO3 | KNO3 | NaCl | KCl | |
100C | 80.5 | 20.9 | 35.7 | 31.0 |
1000C | 175 | 246 | 39.1 | 56.6 |
计算时假定:①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过滤晶体时,溶剂损耗忽略不计。
(1)取23.4gNaCl和40.4gKNO3,加70.0gH2O,加热溶解.在1000C时蒸发掉50.0gH2O,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高温).将滤液冷却至100C,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低温).
(2) 取29.8 g KCl和34.0 g NaNO3,同样进行如上实验. 100C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写化学式).1000C和100C得到的晶体质量(m’高温和m’低温) 分别是多少?
解析:(1)1000C蒸发掉50.0g H2O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39.1gx(70.0g-50.0g)/100g=7.82g
析出的NaCl晶体质量m(高温)=23.4 g-7.82 g=15.6 g
冷却到100C,析出的NaCl晶体质量为(39.1 g-35.7g)x(70.0g-50.0g)/100g=0.68g
溶液中KNO3的质量为20.9gx(70.0g-50.0g)/100g=4.18g
析出的KNO3晶体质量为40.4 g-4.18 g=36.2 g
100C析出的晶体总质量m(低温)=0.68 g+36.2 g=36.9 g
在第(1)问解出结果后,第(2)问无需要详细计算,因为:
n(NaCl)=23.4g/58.5g.mol-1=n(KNO3)=40.4g/101g.mol-1=n(NaNO3)=34.0g/85g.mol-1=n(KCl)=29.8g/74.5g.mol-1=0.40mol,两种原始溶液中各种盐的物质的量相等为0.4mol,因而溶解后得到的两种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完全相同,结果与(1)完全一样.答案为:m’(高温)= m(高温)=15.6g m’(低温)=m(低温)=36.9g。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