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考政治时政热点2021(2021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及其知识点)
- ·下一篇文章:高三难度数学题(高三数学难的知识点)
充当燃料的原子进行变化的是(充当燃料的原子核进行什么变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而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最终形成师生间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使师生间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下面是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实践与反思,写下来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第一,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人为地压缩、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或抄背教材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其实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害。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就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让他们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如讲到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侵略本性时,下面就有学生问为什么日本有侵略本性,我们就没有?以前上到这课也遇到学生提过相似的问题,我只是做个简略的回答就过去了。这次我没有简单地自己处理,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问:是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华民族也有日本这种侵略本性,那么在我们强大时的古代,早就把日本吞并了,还会等到现在小日本来打我们?然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想听听学生的见解。
同学们谈到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经济快速发展,但国土面积少,资源匮乏;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还有的学生从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很强出发,认为这也是他们产生侵略本性的原因之一;有的还谈到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这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而同样是东方国家的中国自以为地大物博,就缺少这种危机感。
受学生思路的启发,我下来重新设计了这节课,在给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从日本频发火山地震找突破口,从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出发,我给学生放了《大地震》剪辑,让学生感受、体验地震给人们所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危机感。并让学生看完以后大胆地说出感受,特别是那种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感觉。最后,我又专门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遇到危机时,也会多方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你认为日本通过发动战争来转嫁危机的办法可不可取?学生思路开阔活跃,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真实想法出发。他们说到有危机感是应该的,还且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不是积极地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而只是如日本般单纯的想转嫁危机,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他们体会到了对一个国家如此,对自己也是一样。这节课,学生或探究、或辩论,学习兴趣浓厚,置身于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你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最大限度地接近日常生活
我们有些学生,在课外看起来生龙活虎,但只要一谈到学习,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无精打采,原因可在?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相距太远。学生喜欢玩,喜欢游戏,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两者距离太大,那么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就会判若两人,他们聪明伶俐和天真活泼的个性就得不到最好的发挥。
比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常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一次讲课,一醉心于文言文的同学以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为由,反对提倡白话文。胡适就用前几天朋友打电报邀他去做行政院秘书,而他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这件事让学生用文言文复电拒绝,学生拟的电文中用字最少的一份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然后我让学生用白话文拟电文,看看能不能更省字,学生的热情很高:其中最长的是10个字“谢谢好意,不愿从政,不去”,最短的仅两个字:“不去”,“不干”。然后我给学生展示胡适的5个字电报:“干不了,谢谢。” 当时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已包含了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表示感谢友人费心介绍之意,也同时暗示拒绝从政之意。当大家对胡适的电报大加赞叹时, 我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胡适的朋友,你喜欢看到哪个电文?大多数学生说喜欢那份文言文的电报,因为学生刚才动手拟电文时已经不经意地在作对比了,他们看出了虽然同样是拒绝,但文言文电报的语气委婉、谦虚、态度真诚,而白话文的电报语气生硬,让人心里不舒服。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我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既然这样,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为什么还要大力提倡白话文? 学生们想到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低,穷人多,上不起学,对文言文看不懂;而陈独秀等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主要途径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当然想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明白。我又问:那你们认为现在学习文言文还有必要吗?学生认为现在国民素质提高了,需要更高雅的语言和文化,而白话文难当此任。所以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就比小学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并不是文言文就一无是处,而白话文就什么都好,当时大力提倡白话文,只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一种手段。因为老师是从故事引出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再联系学生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来引导的,学生们就有一种急于想表达自己观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老师再讲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三,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比较难突破的,因为教师单纯说教,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毕竟历史人物、事件离我们太久远,要想真正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受到他们优秀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是太难了。但这又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比如讲到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将军,我给学生讲了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每战必留遗嘱,抱必死之心,必亲临战场,直到战死疆场的故事。然后让大争论:不赞成的同学认为:作为司令,他的职责是在后方指挥作战,没必要亲临战场,直到战死疆场,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赞成的同学认为,他这种舍生忘死家评价他的这种行为。学生围绕着作为集团军司令的张自忠是否有必要亲临战场展开了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死得其所。我就想我们的学生包括老师其实很难真正理解张自忠作为军人把战死疆场当成一种荣耀的行为。讲这课时当时正值两会召开之际,所以我把在网上看到的政协委员林毅夫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军人最大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是累死在书桌上”写在黑板上,再简单介绍林毅夫:他是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也是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大陆经济学家。然后我问学生:战死疆场是张自忠作为军人的最大理想;累死在书桌上是林毅夫作为一个学者的最大愿望,那么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不由自主地结合张自忠、林毅夫,再结合自己现在的使命来谈,虽然同样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之类我们想也能想到的话,但你从学生的话中能真正感觉到一种被优秀人物所激发、所感染而产生的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情感。这样通过历史人物-现实人物-自身三者有机地结合,一步步拉近距离,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同时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曾给我带来很多困惑,甚至一度动摇了我课改的决心。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反思,一边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一边与同行探讨,并把反思的结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在学中教,教中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己感觉收获颇多。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反思。
一、怎样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随机问题
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大胆质疑、诘问,课堂随机问题大量涌现。比如既然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有一票否决权,而苏联反对美国出兵朝鲜,为什么美国仍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出兵朝鲜?中国政府抗美援朝明明派的是正规军,为什么要用“志愿军”的名称等,这些问题属知识性的,教师还好回答;有的问题如为什么日本有侵略本性,而我们就没有?从影视片中看到的日本人都谦和礼让,为什么在战争中却那么残忍?对这些问题教师就不能单纯用历史知识来引导回答了。甚至学生提的有些问题教师就无法正面回答,比如讲到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有同学认为中共的做法太不厚道,用到地主时就规定农民交租交息,不用地主时就要没收地主土地、消灭他们。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随机问题教师处理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巧妙处理,否则处理不好就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进行章节复习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及这种变化对当时政局产生的影响这一热点问题时,在学生讨论完以后,当我总结到国共两次合作都是中共推动的结果,而两次分裂都是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结果时,就有学生对这个结论提出异议,他认为现在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海峡两岸的合作、国家统一问题,而我们的这种分析虽然正确,但是不利于当今国共关系的发展、祖国的和平统一。我在肯定学生的大胆直言后,真诚地对他们说:“每次上课,你们的思想火花常常会点燃老师的思维,我在教学中的很多灵感就来自于你们的思想火花”。接着我让他们结合现实来预测一下国共之间会不会有第三次合作?我说完这话又有学生提出异议,说现在台湾是民进党执政,所以不应该说国共合作。就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正是由于国民党成了在野党,所以国共第三次合作更有可能,他的论据是蒋氏父子一贯反对台独,历史上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才得以实现,现在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国共两党共同反对的对象,所以二者合作更有可能。学生知道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不乏幼稚,但表现出来的思维积极性令人振奋。在教师的引导下,课上到这个程度,结果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同时也存在着无限的乐趣,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随着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敢大胆质疑课本、诘问教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所以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放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发挥引导者、促进者和欣赏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出现教师也难以明确回答的随机问题更是难能可贵的,对这些问题不要求教师给予非此即彼的准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实现师生间的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怎样处理教学任务与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教学任务却难以完成。为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就引导学生把教材繁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我让学生记住3234,(三个阶段、二个战场、三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四种不同的区域)。具体讲到每节内容时,我采取的是破解教材标题的步步紧逼,效果很好。比如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我就让学生先从标题中找出要讲的两个问题。然后一步步破解教材标题:八年抗战结束后,对全国人民来说,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既然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什么还要争取?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具体表现有哪些?通过谈判与召开会议的方式能否实现和平民主?最后和平民主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这样边问、边回答、边板书,画出立体的知识树,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教材中讲得明白、详细的地方一带而过,而对教材中未讲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则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怎样看待课堂气氛的活跃与课堂纪律的松散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纪律却显得有些松散,对此很多老师产生了担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课堂纪律的松散呢?我觉得首先要正确界定什么是“课堂纪律松散”。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显得惊喜、高亢、激动,有时会显得疑惑、低沉甚至不安。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流露,并细致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调节教学的过程。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时,虽然看上去似乎课堂纪律很乱,但我认为那不是纪律的松散,而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体现;反之,如果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即使不发出声音,那也是一种松散。只要学生真正全心投入、参与教学,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我很重要,我很酷”,这种看起来乱其实“形散而神不散”的课堂教学效果,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 , but the kinding of a flame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长期以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了盛知识的容器(vessel)去填充(fill);而没有让自己充当引燃物(kinding)的角色,去点燃火焰(flame) ,结果是灌得自己在学生面前面目可憎,学生则因消化不良而萎靡不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去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烁的火花,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现自己的精彩。当教师用创造性的教学这一“引燃物”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时,教师自己的人生也随之被照亮了!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