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发展县域商业体系
- ·下一篇文章:2022年中日友好医院招聘应届毕业生176人公告
2018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八:如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世界正道是有沧桑的—— 如何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
1989年,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预言,西式民主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历史将在此结束。曾几何时,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结论。然而20多年过去了,历史并没有结束。相反,西式民主却一片混乱,制度危机凸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里风景独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面对事实,福山不得不改变想法:“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理论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人留出一席之地。”传统。”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就越发展。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坚定政治道路
“金豆、银豆、豆子都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到好人的碗里。”这首简单的民谣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生动场景。每一粒小小的豆子都承载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希望。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来到延安,表示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到新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放松。只有每个人都起来承担责任,政府才能不再被摧毁。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该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必须与该国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不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翻版”,也不是西方民主的“翻版”,而是经过反复比较、长期探索、实践验证的“原版” 。这条道路之所以是世界正道,就在于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实践多次证明这条政治道路是可行的、成功的。
好的一面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法治有机统一。党是支柱。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法治就没有脊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没有法治,党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领导就没有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执政,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稳定、有序。
好的一点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的民主实践中,我们不仅强调发挥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和投票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且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辅相成,保证了过程民主与结果民主、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避免了西方国家“人民只有在投票时才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虚伪民主。 ”。
好的一面是,高效运行和限制监管是齐头并进的。美国学者约翰·内斯比特做了这样的比较:中国的民主制度优势明显,比如效率高、实施快;西方民主制度存在效率低、无法讨论决策等弊端。就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民主的最大优势就是决策科学及时、执行高效有效。同时,努力构建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防止权力滥用。将权力的高效行使与规范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苏联高度集权的体制弊端,又可以克服西方民主制度下国家权力碎片化、社会力量分散、政府能力弱化的弊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判断。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不能照搬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事业,依法管理经济、文化,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活跃、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耳语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就越发展。
民主如果是国产的就更好了。中国的民主模式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民主制度好不好,取决于它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达到这个标准的民主就是好制度、好道路。
我们国家决不能搞西方多党制,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错误道路,因为那是混乱之道、麻烦之源。
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我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沈春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发展形成的。中国由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性变革和改革开放40年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前途命运、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结果。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这一天,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1200多名代表承载着六亿中国人民的嘱托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大事。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我国人民民主进入了新阶段。正如当时的报纸评论所说:“中国人哪来的这样的机会?” “这是中国伟大的一天!六亿人民的心在绽放!”
如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更加成熟自信,越来越展现出活力。每年三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这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民主的好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坚持党的领导、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我们的主席、总理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必须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能跳出如来佛”。”手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不能只看选举表面的热闹程度,而要看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真正体现,人民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这从根本上有效保证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支持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策权和任免权。”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通过法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法律是世界的秩序,是一切事物的工具。”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理政、保障国家安全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监督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的绝对权威和尊严,保证宪法的神圣性。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反映民意的镜子。各级人大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法、改革、废止、解释同步实施,提高立法质量,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使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三、协商民主优势显现
1979年1月,北京正值隆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摆起了热气腾腾的火锅。邓小平同志、胡觉文、胡欢、荣毅仁、谷耕雨、周树涛五位商界元老围坐在一桌吃饭。我们来聊聊如何发挥工商主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个著名的“五老吃火锅”的故事是一个形式非常灵活的咨询论坛。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这一全国政协苦心打造的亮丽名片,已成为政协协商民主和协商民主的重要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60多年来,政协与国家同行,与时俱进,凝聚广泛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民主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一切事情都应该商量,大家的事大家都商量。通过协商,找到全社会愿望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共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情况极其复杂,平衡利益、协调各方非常困难。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协商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丰富,深深植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从类别来看,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组织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从内容上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从形式上看,涵盖专题磋商、对口磋商、部门磋商、提案处理磋商等;从机制上看,分为民主座谈会、民主座谈会、利益协调会、民主听证会等,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今天,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党的十九大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提出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议事程序和参与实践体系,保障人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议政内容和形式,努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问答
问:什么是双周咨询座谈会?
答: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在继承政协“双周例会”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的双周协商制度。首届于2013年10月22日举办,每两周举办一次。举办过一次。每两周一次的协商座谈会以专题为内容,以部门为纽带,以专门委员会为基础,以多方位沟通为方式。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具体问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
解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独特优势
孟祥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在于,一是能够广泛实现形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的矛盾。利益竞争甚至相互冲突的弊端;二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诉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势力为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而顽固排斥异己的弊端。三是能够广泛形成发现和纠正错误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不清、自以为是的弊端。四是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级管理和治理的机制,切实克服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无能为力。五是能够广泛汇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推动改革发展,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落实不力的弊端。
四、依法治国必须深化
守法者强,则国家强。现代国家必须是法治国家;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向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在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法治成为时代的强烈声音。滚滚洪流中,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已壮丽展开;中华大地上,法治建设新画卷正在激情描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专门部署,提出了未来法治建设的使命宣言和路线图,推动法治建设法治建设驶入快车道,中国法治建设迎来新前景。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法治中国已踏上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推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步伐越走越强劲。
弘扬法治精神。只有当法律被人认识、信仰,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观念,内化于思想、铸于心灵时,人们才会自觉遵守法律,使依法办事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现实法治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法治意识淡薄,以言代法、以权镇压、逐利违法、歪曲法律。谋取私利,极大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社会氛围浓厚。
推进法治改革。中国法治建设的动力在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改革快速稳步推进,推动法治建设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比如,立法更加注重质量,执法更加注重规范文明,司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普法更加注重有效性,让人们感受到规则领域的新气象。法律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抓住关键环节,继续发力,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为法治中国建设插上翅膀。
深化法治实践。如果把中国的法治建设比作盖大楼的话,既然有了建设规划,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打好基础,层层筑起,最终建成一座巍峨的法治大厦。中国的法律。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法治国家特点的新要求、新举措。与时俱进,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实好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系统思考、重点突破、针对性工作,在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面取得实效。
走自己的路—— 这是中国历经沧桑和磨难后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走出的一条伟大、光明、正确的道路。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走这条正确道路,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耳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这无疑是法治的“升级版”。
法律只有被人们相信并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治只有融入社会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需要,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动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
相关文章:
第1篇 丹阳市云阳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 作者:李明晖
丹阳市云阳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要求:1、招聘单位单位名称:丹阳市云阳学校(初中部);经费来源:全额拨款;招聘岗位岗位名称:初中化学教师;代码:018;岗位类别:C;招聘人数:1;开考比例:1:2;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专技十二级;报名资格条件学历学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专业:化学;其他:限2022年毕业生;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面试成绩*70%、笔试(技能测试)成绩*30%。;(内容来源:镇江丹阳市教育局2022年校园招聘109名事业编制教师)报名要求:报名采取现场报
第2篇 丹阳市第九中学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 作者:李皓然
丹阳市第九中学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要求:1、招聘单位单位名称:丹阳市第九中学;经费来源:全额拨款;招聘岗位岗位名称:初中历史教师;代码:021;岗位类别:C;招聘人数:1;开考比例:1:2;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专技十二级;报名资格条件学历学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专业:历史;其他:限2022年毕业生;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面试成绩*70%、笔试(技能测试)成绩*30%。;(内容来源:镇江丹阳市教育局2022年校园招聘109名事业编制教师)报名要求:报名采取现场报名方式。报名时间:2
第3篇 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 作者:李皓燃
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要求:1、招聘单位单位名称: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经费来源:全额拨款;招聘岗位岗位名称:初中历史教师;代码:021;岗位类别:C;招聘人数:1;开考比例:1:2;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专技十二级;报名资格条件学历学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专业:历史;其他:限2022年毕业生;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面试成绩*70%、笔试(技能测试)成绩*30%。;(内容来源:镇江丹阳市教育局2022年校园招聘109名事业编制教师)报名要求:报名采取现场报名方式。报名
第4篇 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 作者:李涵希
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要求:1、招聘单位单位名称: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初中部);经费来源:全额拨款;招聘岗位岗位名称:初中历史教师;代码:022;岗位类别:C;招聘人数:1;开考比例:1:2;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专技十二级;报名资格条件学历学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专业:历史;其他:限2022年毕业生;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面试成绩*70%、笔试(技能测试)成绩*30%。;(内容来源:镇江丹阳市教育局2022年校园招聘109名事业编制教师)报名要求:报名采
第5篇 丹阳市实验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 作者:李皓宇
丹阳市实验学校(初中部)2022年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要求:1、招聘单位单位名称:丹阳市实验学校(初中部);经费来源:全额拨款;招聘岗位岗位名称:初中历史教师;代码:022;岗位类别:C;招聘人数:1;开考比例:1:2;聘用岗位类别和等级:专技十二级;报名资格条件学历学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专业:历史;其他:限2022年毕业生;考试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面试成绩*70%、笔试(技能测试)成绩*30%。;(内容来源:镇江丹阳市教育局2022年校园招聘109名事业编制教师)报名要求:报名采取现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