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突破重阻(突破重重阻碍)
- ·下一篇文章:行测因果倒置削弱力度(削弱题型因果倒置)
结合热点案件研究正当防卫问题(结合热点案件研究正当防卫行为)
【导读】
最近,一起发生在河北涞源的“反杀案”在社会当中引起了热议,回顾这起案件,最初是男性王某追求某女大学生甲,求爱遭拒后,疯狂实施一系列对甲的骚扰行为,并于2018年7月11日,深夜持刀翻墙闯入甲家,并于甲的家人发生肢体冲突,双方争执之中闯入者王某死亡,事件发生后,经过检查机关的严格审查,在2019年3月3日,该案有了最终定论,甲一家人均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在考察法律刑法知识时,往往会与热点案件结合来进行考察,而近年来,正当防卫案件又屡屡发生,使得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重要性加强,需要我们及时结合热点案件来更好的把握这一考点,从2016年的于欢案,再到2018年的昆山反杀案,再到如今的河北涞源反杀案,都需要我们从这些案件更好的把握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以及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正当防卫分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构成一般正当防卫需要满足5个要件,起因条件—遭受严重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在昆山反杀案当中,争议热点就在于此,而根据最高检最新发布的第12批指导案例,假设乙拿刀砍甲,甲夺下刀砍回去,在此过程中,乙跑了,甲若觉得不安全可以继续砍,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现如今正当防卫时间大大提升,只有当行凶者完全远离现场或完全不能对受害者构成威胁,不法侵害才结束;防卫意图—具有防卫的意思;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限度条件—防卫手段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而根据最高检的解释原则,不以最终结果来论防卫是否过当,而是以暴力手段论,只要暴力手段对等就可以认定正当防卫,比如甲持刀砍乙,乙夺下刀子对甲连捅3刀致其死亡不是防卫过当,属于正当防卫。
而正当防卫的另外一种特殊正当防卫,也需要满足一般正当防卫的基本条件,起因,时间,意图,对象条件,只是限度条件不做要求,因此特殊正当防卫适用前提必须是在遭受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才可以,同样根据最高检解释原则,只要加害方表现出行凶的可能性,受害方就可以按照已经行凶进行防卫,具体来说某甲持刀威胁某乙说不如何如何就弄死乙,并拿刀比比划划,此时即便甲只是想吓唬吓唬乙,并未想真的杀人,乙直接夺到砍甲的行为仍然属于正当防卫。
因此,通过一系列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真实案件,我们可以从中更好的掌握正当防卫,若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真实案件改编题目,我们也能游刃有余,选择正确的选项。
相关文章:
第1篇 最优选择算法(最优选择定律) 作者:admin
作为行测考试中必考题型,并且题量较多的定义判断,很多考生做起来非常“痛苦”,因为大量的练习未必能够保证正确率的提高,究其原因——过分“较真儿”。现在的题目经常出现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或者多个“正确”答案的情况,于是很多考生就会“佛系”选择——随便选。以此得出的答案,正确率可想而知。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针对怎样避免“较真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实际很简答——选择
第2篇 安徽公务员面试考官是怎么安排的(安徽公务员面试考什么) 作者:admin
安徽公务员面试考场如何表现才能更受考官青睐呢?本文,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小编将为大家讲一讲面试考场考官最欣赏的考生类型,马上参加面试的你可以参考下!一、气场强气场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包含着装、眼神、举止、情绪状态、表达流畅度、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等等。气场影响因素很多,如着装、表情等。而考官最看重的,是心态。心态会影响语言表达,影响到考生能否和考官自
第3篇 2020年国考言语理解备考应该怎么做题(2020年国考言语理解备考应该怎么做答案) 作者:admin
多做真题,善于总结在学习完笔试课程中的方法精讲、强化提升、真题实战等内容后,同学们就要坚持每天做题,尤其是历年国考的真题,能帮助同学们了解国考的命题趋势和各类常考题型,方便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分清侧重点,有的放矢。像是近五年,在行测言语模块的片段阅读部分,中心理解题的占比最多,其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4篇 公务员考试 结构化面试(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作者:admin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不学礼无以立”事关礼仪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往往在面试考试过程当中我们的考生就会认为只要将自己的内容答好就可以了,俗不知礼仪才是面试环节当中的第一块敲门砖,因为当考生走进考场的第一时间,每
第5篇 2020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归纳概括题型分析答案(2020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归纳概括题型分析) 作者:admin
在202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是最基础的题型,相对而言得分也不算什么难事。但往往同学在归纳概括能够找到要点之后,发现要点不仅找完,而且也是按照材料表述内容作答的,但就是无法拿高分甚至满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条理上还不够清晰。一、条理清晰是归纳概括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国考还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