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戊戌维新运动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公务员考试世界近代史知识【2015精选】
公务员考试世界现代史知识【2015精选】
世界现代史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成立(P2 -7)<识记>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3)过程: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武装起义。
(4)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5)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巩固: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7)胜利的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3)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九下P7)
(1)时间:1921年; (2)领导人:列宁;
(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新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3.苏联的成立: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8)<理解>
1、领导人:斯大林
2、措施: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3、结果:它们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4、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起来,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5、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见课本P9-10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行测文学常识积累(文学类知识) 作者:admin
行测常识判断考查题量大、范围广,是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其实,该类题型考查知识点仅在“知其然”的层面上,不是特别深入,所以破解此类题目应以积累为本。接下来,中公教育为考生们准备了文学常识中的一些“四”来扩充大家的储备。大家最为熟悉的应是“四大名著”,全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包
第2篇 拆穿了他的谎言(拆穿别人谎言的套路) 作者:admin
俗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最重要的还是思考。公务员备考道路就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道路,最终出头的肯定不是硬学的而是会学的。作为考验智商的终极题目——逻辑判断题,不知道杀死了多少学霸的脑细胞,伤害了多少学渣的小心脏。而其中的真假话问题,真是让多少痴心儿女真真假假分不清楚。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找二绕三回头”的方法,出题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又推出了更多更难
第3篇 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中央(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admin
申论范文:让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也将教育的重性阐述的淋漓尽致。教育肩负着培训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能力、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能,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图等东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奋
第4篇 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多(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方案) 作者:admin
【导读】【热点梗概】9月20日,温州市政协十一届三十七次主席会议召开,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开展专题协商。记者从会议上获悉,目前,温州市已起草研究《温州市区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共11个小区列入新一轮老旧小区提升改造试点。
第5篇 四川公务员招多少人(2021四川公务员岗位热度及报名人数查询) 作者:admin
(记者周前进)记者昨日从四川省人事厅考试中心获悉,目前广元、泸州、眉山、自贡、巴中、资阳、内江等7市陆续公布了公务员招考计划,7市将招录596人,其中,广元、自贡和内江招考公务员今起报名。两种职位招录对象不同这7市的招考职位分为普通职位和特殊职位。普通职位主要面向200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符合职位要求的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