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疫苗行测常识考点(疫苗 qzzn)
- ·下一篇文章:民警参与经营应该怎么处理(群众进警营活动)
申论正文怎么写(申论作文题目居中)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将于本周日(2012年11月25日)进行,华图教育(微博)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提醒各位考生调整心态积极应考,下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再给出一篇文章:申论文章写作的中道(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供各位考生参考。祝各位考生在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申论写作的命题越来越开放,但是考生写得却依然保守。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曾苦口婆心的让考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胆子大一点,写得有个性一点,文章的形式多样化一点。甚至殚精竭虑,亲自动手写了近100篇风格各异的申论文章。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做法并没有给这些考生指出一条生路,反而给他们带来焦虑、困惑、痛苦。一些考生和读者对其批评不断、憎恨甚至是谩骂。
能够有人批评——是对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些批评是一种独立、自由精神的象征。如果所有准公务员们都有这样的精神,社会甚幸,国家甚幸。
过犹不及,把握中道才是写好申论的王道,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今天就来讨论一下申论写作中的中道。
第一对中道是写作形式在模式化和自然化之间。
我以前批评模式化是因为模式化太泛滥,批评它并不等于打倒它、消灭它,而是为了调整和继承它。模式化是有很多优点的:它更加清晰,方便阅卷;它便于仿制,可以快速使写作规范化……。写得自然大方的文章,优点也是很明显的:语言流畅,表达多样化,个性突出。但是,过于强调自然就会导致清晰性不足、操作困难等问题。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有模式的基础上写得自然大方。
第二对中道是写作内容在客观与主观之间。
申论写作按照道理来说是主观题,要的就是考生的个人发挥。但是这样的发挥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题干要求和材料。在写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到底是自己的发挥多一点呢还是借鉴材料多一点?这两个都是有风险的。自己发挥得多容易离题,材料抄得多容易成为雷同卷。这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题目去调整,有的文章自己发挥得多,有的借鉴材料多。
第三对中道是语言表达在官样化与非官样化之间。
申论语言要写得官样化好像已经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写申论为的是考公务员嘛!但是现在有很多申论材料、申论问题都非常的诗化,文学色彩很重。这怎么办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协调:官样化的表达要写,非官样化的表达也要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生动性都是文章阅卷的重要参考标准。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呼。要把握中道的内涵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幸运的是,对申论文章写作,我们只需要把握中道的形式就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现代社会对我们要求太多,把大家逼得很紧,同时也把人搞得很浮躁。很多人参加了很多次公务员考试,真正的申论文章并没有写几篇。不管怎么说申论写作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看,多写,多改。
相关文章:
第1篇 考事业单位面试题(事业单位面试常考题型) 作者:admin
由于大家的心理等原因,每年的面试考场上还是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与回答,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十大囧事。看看备考中的你会不会也曾有过这样的囧境呢。十大囧事第十名:超女也考事业单位“各位评委好,我是1号选手!”面试考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好,而且大多数是女生这样说。初听只觉得别扭,但说不清别扭在哪,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原来就别扭在这“评委”和
第2篇 综合分析面试万能的开头(综合分析面试题开头结尾) 作者:admin
从以往的公考面试可以看到,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要素一直都是面试中的重点考察,因此把握好综合分析这类题型的作答,对于想要取得面试高分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再加上目前面试已经进入了3.0时代,不像面试1.0时代和2.0时代,只需要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有一些内容即可,而目前的面试3.0时代要求不仅仅是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更
第3篇 帮我普及一下玉米(玉米了解) 作者:admin
公考常识3000问豪华升级版:公务员常识40000问3000问在手公考常识不再发愁!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识判断篇高分必备常识判断是每年多省公务员考试不可回避的专项,也是考生备考最难把握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时政等多方面。考生经常抱怨备考抓不住重
第4篇 人文关怀申论作文(人文关怀新举措) 作者:admin
[提出观点]人文关怀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权威论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
第5篇 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中心论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admin
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