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自考

    历年考研历史学真题(考研历史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9-02 15:40:34

    带着问题去读书。把你认为可能考的知识点标记出来,以问题的形式一一列出,并认真作答,这样你就可以给自己做一本考题本,在后续几轮复习中重点关注这些问题。你也可以保留一个笔记本,列出要点,然后只看笔记。

    注: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各朝代的新情况,并善于系统总结。

    1、原始社会

    生产工具:粗糙到抛光的石器;木制工具;

    原始农作物的出现:水稻、小米、蔬菜等;

    原始畜牧业:驯养猪、狗、牛、羊等牲畜。

    第二代和第三代奴隶制经济

    土地制度:奴隶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如井田制度;

    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青铜器;

    商品交换:简单交换、易货或一般等价物品的交换。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绩效

    1. 农业进步

    铁制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着标志。它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范围扩大,西汉时期基本普及,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牛犁技术:牛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并逐渐普及。这是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农力革命。

    水利工程:绍陂: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国丞相孙叔敖。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都督李冰掌管岷江流域;郑国运河连接了泾水和渭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发展

    冶炼铸造工业的发展:铸铁软化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金银交织技术的出现和雕刻铸造艺术的新发展。

    手工艺工艺品专着《考工记》的出现。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品丰富,各地土特产相互交换;有些商人比王子还富有;有些商人比王子还富有。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人口众多。

    (二)土地权属变动情况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养牛业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奴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变法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阶级力量也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权力越来越强大。它已成为一股强大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阶级与原有奴隶制贵族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各国纷纷展开旨在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例如,魏国李逵、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人实行的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4.秦汉经济

    一、秦朝的经济措施: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轨道和道路。

    2、汉代的户籍制度:

    (一)背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

    (二)目的: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有征收赋税、征收徭役(控制和剥削)的基础。

    三、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

    (一)盐铁官营; (2) 计算和报告; (3)改革币制,实行上林三官(中官、集集、边通)铸造五铢钱; (4)全输而平。

    4、丝绸之路(1)陆地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古代经济史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系统地整理一下:三国-东晋-南朝-唐朝-宋朝)

    (一)江南经济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

    江南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之后又有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区域开发范围从江东逐渐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并进一步波及岭南、闽江流域。

    发展理由及有利条件: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稳定,战争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民族融合:取长补短、生产互补;统治者:推动农业发展、奖励耕织、安抚难民、兴修水利等政策;勤劳的人:南北人民共同努力;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

    发展成果包括: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建设;

    江南的开发促进了南北经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纺织工业;瓷器工业;造纸;商业经济中心形成。

    (二)均田制度

    关于古代土地制度的问题也需要系统整理、对比记忆:

    三国的土地侵占制度(军寨和民寨)——晋朝的土地侵占制度——北魏的均田制度——隋唐的均田制度等等。同样,税收制度还可以系统整理一下:夏商周的朝贡制度——最初的亩税、春秋战国的亩税等——三十税一、十五税汉代的1等-西晋的土地占有制度与租制-隋唐的赋税税法-明代的“一鞭法”-“一人分得”清代收入”等

    六、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税收调制

    1、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施。

    2、隋朝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制,但负担轻,服务时间短。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雍。 “乃丝为役”是隋代最重大的服事改革。以庸代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3、唐朝在隋朝调制租的基础上,以轻徭、低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调制租。

    4、唐代实行租永调制的原因:唐初经济衰落,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五、影响和作用:农民税费和劳役负担相对减轻。丝绸换劳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并开垦了大量土地。由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减少了,一大批原来受强大地主控制的人民得到了争取。统治下的农民被转变为国家户籍,从而扩大了税收来源和军事资源。政府的税收收入得到了保障,政府的军事制度也得到了巩固。总之,租永调制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2) 两部税法

    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缓解阶级矛盾,维护唐朝的统治。 780年,唐德宗接受杨严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主要内容:以资产、土地数量为计税标准。

    3、意义:统一了税制,统一了中唐以来混乱的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变标准,“重资产,不重个人”,用资产税取代战国以来的人口税制,表明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个人控制,顺应了趋势历史发展;它扩大了税源,贵族、地主、商人都要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的状况。富人负担不均的现象,在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的前提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官员的剥削;两税法以过渡性的方式征收资产税,不仅让农民更加自由地掌控自己,也使得古老的地租形式开始从以劳役地租为主转变为以实物土地为主。租。两税法的实施,是我国封建社会税收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和进步。

    4、局限性:两税法征收资产税,承认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它虽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但也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二税法的实施直接影响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大地主千方百计将税收转嫁给农民;而且政府在这两个税种之外还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唐朝的统治逐渐衰落。

    (三)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高度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轻徭低赋、鼓励教师教农桑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度和地租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土地,生产时间相对有保障;交通运输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比较畅通;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实行相对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这是上一代的基础。

    2、农业

    (一)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圩田增多,水稻产量增加。

    (二)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灌溉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大运河的开凿、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工程、筒车和曲轴犁的发明。

    (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

    (1)产区分布广泛:丝织业、瓷窑、铁器产区。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大。

    (三)分工精细、品种繁多。

    (4)技术水平高,引进国外生产技术。

    4. 商业与城市

    (一)交通发达:陆路交通、水路交通均发达。南方河流、湖泊众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络。

    (2)统一货币:隋代仍铸五铢钱;唐高祖“废五铢钱,代之为开元通宝钱”。

    (3)市场发达: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场。政府进行有效管理,设置官员管理价格、税收等。

    (4)做生意的人很多。

    (5)繁华城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七、宋代经济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经济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存在“富者有大把土地可盼,穷人无立足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反抗斗争:宋仁宗时期,农民反抗活动遍及中原。

    3、冗官、冗兵、多余开支:到了宋仁宗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参与政事,主持变法。

    一、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青苗法、招工法、农田水利法、农田均等税法、市场变迁法。

    (2)军事方面:护甲法和一般战法。

    (3)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国子监。

    2、改革成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得到增强;贫弱局面得到一定扭转。

    三、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阶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时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收节支的作用。但由于用人不当,新法损害了人民利益,受到严厉批评。楼主的尝试最终失败了。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八、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

    (一)一鞭法、撒鼎入亩

    1、一鞭法:

    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张居正于1581年在全国实行鞭刑法。

    主要内容: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算为银按亩分配,按人口、亩田征收税款。

    性质:对封建税收制度的调整,本质上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度有所改善。但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和反对,实施很快就停止了。

    影响和意义:是我国税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税收制度逐步走向统一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个人依赖性的松动。征税收银的方式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2. 将少量土地分成一英亩: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数作为征收赋税的定额人数。从此以后,“不再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税收”。

    主要内容:将丁税平均分配到田税中,统一征收田税。

    影响与意义:我国古代税制史上的又一重大改革,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个人控制。国家不再将农民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有利于人口增长,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货币地租的发展,对工商业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

    农作物品种增多。明代引进玉米、红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总产量显着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生产区的出现。棉花在长江南北广泛种植,蚕桑、茶叶、油料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推广和扩大。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商品化的趋势。

    (三)手工业

    1、生产工具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多。

    3、生产分工更加细化。

    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

    5、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4) 业务

    1、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手工艺品投放市场,品种达200多个;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北京、南京等数十个贸易城市不断拓展;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在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发展。

    2、影响: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前提。

    (五)资本主义的萌芽

    1、局部发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的棉纺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历史有利条件: 早在南宋时期,南方就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有利条件: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北方人不断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三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水利条件良好,交通条件优越。

    2、具体情况:机器户——早期资本家;机房-车间;机器工人——早期雇用的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资”标志着雇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表明封建制度在经济上开始衰落。

    3、发展缓慢:

    发展缓慢:发展缓慢是指与西欧相比,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发展到工厂手工业阶段;它的力量远远不能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发展情况:手工作坊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化;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了,范围也变得更广了。

    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具体原因是农民受到封建残酷剥削,生活极其贫困,买不起更多的商品;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购买房屋和土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张和再生产;封建国家有许多检查站,并对货物征收重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生产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六)对外贸易:

    关闭国家:

    1、内容:一方面禁止中国人进行海外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严格限制外汇往来,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

    2、原因: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落后。

    3、评价: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更大,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阻碍中国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果,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精读考点,确保不错过任何内容,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