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国考面试考什么题型(国考面试考什么内容)
- ·下一篇文章:
晚清的外交机构(晚清外交变化)
一、考情介绍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外交原则建立在宗藩体制之上,以“天朝上国”自居。然而,步入近代,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晚清的外交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尝试利用外交原则来处理对外交往事务,虽未能从根本上挽救晚清命运,但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步。“晚清的外交”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见知识点,着重考查晚清外交的主导理念、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以及近代外交原则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等内容。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故精选几道习题,以供大家备考。
二、典型例题
1.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
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2.《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5.1876年,清朝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各国驻华外交官俸薪之成例,制定了从出使大臣到随员的等级和俸薪表。其中出使大臣序列,分头、二、三、署任等四等名目,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这一举措( )。
A.建立了专职出使人员制度 B.形成了外交官的培养机制
C.推动了外交官职业化进程 D.瓦解了清朝传统宗藩体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史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史料一概述了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礼仪及主要方式。根据史料一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2)史料二介绍了国际法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根据史料二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排斥外来交往,天朝上国思想仍然严重,试图以牺牲主权换取不打破朝贡体制,故C项正确;咸丰皇帝的做法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是继续维系天朝大国的地位,A项错误;咸丰皇帝试图修改条约,并非不认真履行条约,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的内容,而非关于经济上的自由贸易,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而耆英还认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司法独立权遭到破坏,这反映了缺乏法权的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关键信息,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朝贡礼仪的内容,C项错误;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司法主权被破坏,所以不可能促进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B项错误;西方不可能会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他们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表明清政府对签订条约态度上产生了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强调自身在守约的同时也是对列强侵略要求的潜在制约,说明清政府开始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故A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错误;洋务运动后清政府逐步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学习西方,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曲线维护国家主权的信息,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参照了西方国家驻华公使的成例,初步确定了外交官员的官制级别和薪俸表,迈出了外交与西方接轨的重要一步,从而为近代外交官的职业化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从“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受任三等以上出使各国钦差大臣”可知,此时清朝外交官仍然是兼职,不是专职,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建立了外交官培养机制,B项错误;清朝宗藩体系是在甲午战争后逐步解体,D项错误。
6.【参考答案】
(1)内容: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
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性,并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特点:成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相关文章:
第1篇 晚清的外交机构(晚清外交变化) 作者:admin
一、考情介绍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外交原则建立在宗藩体制之上,以“天朝上国”自居。然而,步入近代,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晚清的外交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尝试利用外交原则来处理对外交往事务,虽未能从根本上挽救晚清命运,但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步。“晚清的外
第2篇 国考面试考什么题型(国考面试考什么内容) 作者:admin
考生的考场心理承受力的高低关系到考生能否在面试中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展示个人素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考生面试的成败。本文将探讨面试老师如何在面试授课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引导,增强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众所周知,虽然有《面试评分表》中打分标准的存在,但是考官在对考生打分的时候,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考
第3篇 不忘初心共享未来(不忘初心共谋发展) 作者:admin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不忘初心助力共享发展中国儒家文化在历史的传承和衍进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换贫而患不安”,再到后来太平天国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宗教结合想象出“无处不平均、无人不保暖”的平等生活,可以说,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反观今日,在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共享为核心,以发展为基础,以共建为手段,以获得为目的,在发展中保
第4篇 心源性哮喘选择题(心源性哮喘处理原则) 作者:admin
心源性哮喘的相关知识点是面试问答中经常会考到的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关于心源性哮喘的相关考点。中公教育的医考专家就相关的知识点的进行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进行复习。首先我们来看一道考题:1.心源性哮喘的抢救。这道题是曾经出现的一道题。那
第5篇 招商引资被骗百万怎么办(招商引资被骗百万元) 作者:admin
广西凤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8年前,他们招商引资引来了一名“千万富翁”,当时,全县上下非常兴奋,并且“特事特办”,迅速召开办公会议,立即给予立项。然而,不幸的是,尽管县领导鼎力支持,甚至多次作陪,但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