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申论文体精炼之议论文心得
- ·下一篇文章:2010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分析
申论阅读之争议型材料的判断与阅读方法 申论高分经验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本质是提供材料的写作形式,是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尺度,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是申论测查的基础能力,也是作答绝大部分题目的前提和保障。但是,由于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对于所读材料的性质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阅读本身及其目的也缺乏理性的思考,影响了阅读的效率,从而也影响了整体的分数,甚至有的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错误的把握材料意图,而导致申发论述时的观点性错误,致使满盘皆输。针对以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就本文将以争议型材料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之前把握材料本质,明确阅读重点,找到正确立场,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从而为申论作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争议型材料的判断方法——问题与首段
申论考试材料按照其逻辑结构大体可分为常规型材料和争议型材料两种,常规型材料是指申论材料围绕某一问题及问题的影响、解决的意义、解决的对策和相关方面认识而展开。争议型材料是指整篇申论材料围绕某一争论而展开,材料中大部分内容为支持者或反对者理由的陈述,争论理由既可以是相关的理论政策,也可以是某些案例或者做法,争议中往往暗含政府的态度。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材料即为典型的争议型材料。材料围绕怒江水电开发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展开,展示的是支持水电开发和反对水电开发的理由。对于材料的逻辑结构,考生在阅读之前就需要有所判断,针对争议型材料而言,大体有以下几种判断方法:
首先,通过作答要求中的提问来判断。如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三部的第一题为:
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
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何在?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10分)
由此可以明确,通过对于申论第三部分问题的阅读来把握争议型材料是可行的,也是比较容易的一种判断方法。只要考生有明确的意识,就能够抓准材料的逻辑结构,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其次,可以通过材料的首段来判断。如2007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材料一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网络募捐热”:一些人纷纷自建网站,通过网上发布求助信息的方式开展募捐。对于这种做法,有些人认为应该提倡,也有些人认为应该禁止,还有些人主张既不应该提倡也不应该禁止。不管怎样,网络已经成为新的慈善平台,网上募捐渐成公益文化。
从第一段材料中,可以明确把握材料的逻辑类型,既围绕网络募捐的是否应该提倡而展开,展示了争议者的观点,可以初步判断为争议型材料。
以上即为判断争议型材料的两种简单方法,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以简单把握材料的逻辑结构,明确材料的类型,做好阅读之前的初步准备。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写作常用名言警句 作者:皮泞华
1.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2.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3.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4.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5.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
第2篇 申论高分必背句子 作者:皮海荣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
第3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一) 作者:皮妙兰
农民工维权 【背景链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问题之一: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
第4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三) 作者:皮煜杰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2012年7月1日,除西藏和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一齐步入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时代。从两个月前的“闻调色变”,到5月份全国各省区市“集中听证”、6月份陆续公布实施方案,阶梯电价终于在备受关注、纷纷扰扰中有了定局,平静上路。 不过,阶梯电价方案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而对以水、电、气先行先试的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来说,阶梯电价无疑更是一次“探路先锋”。 水、电、气、煤这类资源的价格改革,既牵涉长长的产业链条,又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国各地差异很大。这些领域的价格
第5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二) 作者:皮红丞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 知情权不落实,信息就不对称,也就不能保证群众科学有序的参与和监督;监督权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见的结果”,群众就失去了表达民意的动力。 民意成为干部考评的“刚性”指标,正从中央要求迅速落实为地方的实践。7月8日本报10版刊登的一组各地考核新亮点,让人们对这种“刚性”有了真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选人用人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还是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