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申论90分的范文
- ·下一篇文章:七省联考公考申论范文
给定资料的申论试题变化趋势与规律透析
给定资料实际是试卷的主体部分,也是实质性的考试内容。虽然命题人对材料进行了标号分序,但并不具有整体性。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就是对本场写作考试在内容上的限定和提示,不同时期的不同热点都可能成为申论材料的主题。下面知鸟教育人事考试网的专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历年申论材料的变化趋势与规律:
(一)申论题材具有热门性和复杂性
1.申论题材的热门性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合格公务员,是对在处理实际问题潜能的测试,也是在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局意识。中央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材料一直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问题。从最近三年的考试情况来看,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两次提到土地征用问题,而2007年的中央申论考试就以此为考查题材。2008年考查的怒江水电开发争议是关于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的热点。2008年7月5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在“事业单位招聘”的申论考试当中,申论题目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可见任何一年的申论题目都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2.申论题材的复杂性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如2007年中央申论试题的材料则涉及了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利用管理问题。以上申论材料都涉及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使申论题材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申论题材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涉及两个主题的材料编排上,有的采取的是分立式编排,2008年7月13日重庆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申论的主题是有关滇池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的问题,就资料本身而言,涉及层面也非常复杂。以上几个方面都是题材复杂性的具体表现,考生可结合真题仔细体会。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写作常用名言警句 作者:皮泞华
1.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2.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3.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4.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5.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
第2篇 申论高分必背句子 作者:皮海荣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
第3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一) 作者:皮妙兰
农民工维权 【背景链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问题之一: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
第4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三) 作者:皮煜杰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2012年7月1日,除西藏和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一齐步入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时代。从两个月前的“闻调色变”,到5月份全国各省区市“集中听证”、6月份陆续公布实施方案,阶梯电价终于在备受关注、纷纷扰扰中有了定局,平静上路。 不过,阶梯电价方案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而对以水、电、气先行先试的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来说,阶梯电价无疑更是一次“探路先锋”。 水、电、气、煤这类资源的价格改革,既牵涉长长的产业链条,又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国各地差异很大。这些领域的价格
第5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二) 作者:皮红丞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 知情权不落实,信息就不对称,也就不能保证群众科学有序的参与和监督;监督权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见的结果”,群众就失去了表达民意的动力。 民意成为干部考评的“刚性”指标,正从中央要求迅速落实为地方的实践。7月8日本报10版刊登的一组各地考核新亮点,让人们对这种“刚性”有了真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选人用人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还是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